高二語文高祖本紀(jì)
4、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參考譯文:父老們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jīng)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 ,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
翻譯指點(diǎn):本句的要點(diǎn)是:“苦”(苦于),“誹謗”“偶語”,“族”是名詞作動詞,“棄市”是處以死刑。
5、淮陰先合,不利,卻。
參考譯文:淮陰侯首先跟楚軍交鋒,不利,向后退卻。
翻譯指點(diǎn):翻譯文言文句時,一定要注意一些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比如省略句,要能根據(jù)前后文正確補(bǔ)出省略的成分。本句的要點(diǎn)還有“淮陰”(淮陰侯),“合”(交戰(zhàn))等。
6、列諸侯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參考譯文:列侯和各位將領(lǐng),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么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么呢?
翻譯指點(diǎn):本句主要要翻譯出句式“所以……者何”(之所以……的原因是什么呢?)
7、夫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參考譯文:如果說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yùn)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tǒng)率百萬大軍,戰(zhàn)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翻譯指點(diǎn):文言文翻譯要注意落實,包括實虛詞的落實,文言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落實,還包括關(guān)系和語氣的落實。本句從前后的語意上看,是假設(shè)關(guān)系,所有譯文中要能體現(xiàn)。同時,本句中的實詞比較多,比如“鎮(zhèn)”“絕”“給”等。另外,要注意“所以……”的句式的正確翻譯。
疑難追蹤探究
1、請先從文中找出用對比方法描述劉邦和項羽的內(nèi)容,探究這種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件發(fā)展趨勢方面的作用。
探究:
文中處處以劉項對比來突出劉邦,深化主題。
如,① “遣兵入關(guān)”中,懷王諸老將的對比評議。②劉項入咸陽、項羽屠燒咸陽秦宮室殺義帝,秦人、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貶態(tài)度。③記敘項羽、劉邦兩支軍隊分兵入關(guān)中擊秦時,對項羽軍的行動是這樣描述的:“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將皆附。”使讀者看到的,只是單純的軍事方面的成功;而寫劉邦軍,除了寫軍事策略外,還寫了劉邦的安民措施:“諸所達(dá)毋得掠鹵”,于是,“秦人憙,秦軍解,因大破之!雹軐憚、項羽對待各路諸侯的策略。項羽一聽到有自立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發(fā)兵”;而當(dāng)劉邦聽到韓信自請立為“假王”時,開始頭腦發(fā)熱,打算攻打韓信,但一經(jīng)張良提醒,立刻轉(zhuǎn)變態(tài)度,“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在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形勢下,在爭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劉邦高出一籌。⑤本篇還特別記下了劉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陽南宮”,君臣共議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說那段膾炙人口的話:“夫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是用人方面的對比。項羽剛愎自專,而劉邦則虛懷若谷,知人善任。⑥漢十二年“高祖還鄉(xiāng)”這一威武壯觀的場面,表現(xiàn)了劉邦壯志已酬,衣錦還鄉(xiāng),作為一個勝利者的歡暢喜悅情懷,同時也表現(xiàn)了劉邦作為政治家的高瞻遠(yuǎn)矚和深謀遠(yuǎn)慮。項羽被圍垓下“悲歌慷慨”,“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一是躊躇滿志,一是英雄末路,不僅從對照中使兩個英雄形象更加豐滿,而且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正是通過這樣層層對比,逐層推進(jìn),從而揭示了楚漢之爭的必然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