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學生、家長都忙活起來。孩子做最后的“沖刺”,家長則想盡辦法做好“后勤”工作。對于孩子的功課家長是根本幫不上忙,只能在吃上大做文章了,只要條件允許,家長們能想得出來的營養(yǎng)品,那是毫不吝嗇,特別是那些補腦、健腦藥品和營養(yǎng)食品更是讓人動心。廣告上說得天花亂墜,推銷者說得有根有據(jù),您就掏錢吧。
據(jù)說,當家長的到了這個時候,腦子也不那么聽使喚,心里老想著讓孩子金榜題名,其他的根本不去多想。您什么時候看見放暑假了人家還追著推銷補腦、健腦藥品和食品的?您就沒打聽一下推銷者的孩子有幾個是吃了這玩意兒考上大學的?然而,許多學生卻有自知之明,他們并不相信什么補腦藥,有的是礙于父母面子勉強吃點兒。還有的家長聽說吃豬腦子能提高智慧,天天給孩子蒸、炒、燉、煮,結果孩子吃傷了,日后見到豆腐都惡心。
營養(yǎng)專家說,補腦最重要的是一日三餐。特別是早餐,因為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時間是上午,早餐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一般的日常飲食足以解決孩子身體的各種需求,而那些所謂健腦、提高記憶力的補品其實就是一種心理的滿足。學會吃才是最重要的,比如白糖不能多吃,因為大腦每天需要的糖為10克,超過量就會缺氧,反而對補腦不利;不能吃得過飽,否則全身的血液就會被消化系統(tǒng)大量占用,降低思維能力。精米不利于養(yǎng)腦;便秘是健腦的大敵;菠菜是補腦的上品等等,這些常識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中考、高考和在擂臺上打擂是一個道理,光功夫好還不行,關鍵還得看心態(tài)是否冷靜、平和,才能發(fā)揮出色,戰(zhàn)勝對手,這個對手就是學生自己。營養(yǎng)和學習都需要平時的積累, “打擂”前心態(tài)與吃都重要,如果臨時“抱佛腳”,估計那只有挨“打”的份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