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
為了讓博導有足夠的精力照顧到每一個博士生的培養(yǎng),以保證博士生質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近日宣稱,該校將對博導的招生數量進行控制,一般一個博導所帶的在讀博士生不得超過10人。細察校方口吻,似乎這正是清華大學改進博士培養(yǎng)模式的新舉措。然而,事實極可能未必如此。
博士教育本來更應當是一種“點(博導)對點(博士)”的精細活,時下在很多高校卻偏偏變成了“點對面”的粗放活,一個博導所帶博士生往往可達數十個。情況是如此嚴重,以致有導師在畢業(yè)典禮上竟然不認識掛在自己名下的學生,真可謂“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奇跡”。就此而言,清華現在作出明文規(guī)定防止有人濫帶博士,算是正得其時。不過,這樣看問題顯然是高興得太早。有消息指出,清華大學目前在讀博士生有5500余人,具備博導資格的教師有940多人,平均每個博導帶6個博士生。如此一來,所謂帶博士“不得超過10人”規(guī)定,其約束意義何在,對那些可能會“自主擴招”的教授們到底是一種限制,還是一種變相的寬容甚或是縱容呢?
本應精雕細琢的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如今卻變得越來越像流水生產線,病根在于教育片面產業(yè)化使校方、教師在某種程度上都把高校當成追求經濟利潤的工具。有教育部發(fā)布的一個極為宏大的教育規(guī)劃聲稱,到2010年中國每年將有5萬人獲得博士學位,達到世界第一!鑒于中國只不過積累了一百余年的大學教育、二三十年的博士培養(yǎng)經驗,在許多科目從教授水平到課程設置,都遠遠不及歐美國家,這不啻是在大躍進結束數十年之后的今天放了一顆大而刺眼的衛(wèi)星。有此主管部門的意旨為背景,會有多少學校不去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多開幾個博士點,會有多少博導主動限制自己的招生數量呢?更何況招博士生越多,就似乎越能向上級證明本校是與時俱進的研究型大學,討得主管部門的歡心,爭取到更大的政策性資助;而博導本人則能拿到更多的博士生指導津貼,還可利用學生多發(fā)論文,擴大學術勢力范圍,吸引到更多的研究基金!
博士教育已經病得太重太重。在改革成為社會主旋律的今天,許多部門喜歡搞些貌似“維新”的舉動,用漂亮的話語來忽悠民眾,高校自然也不會例外。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中央集權色彩濃厚的中國,由某一具體單位自行推動內部改革以化解體制弊病的空間可能已經小得可以忽略不計了。因此,就博士生教育這個問題來說,還是由教育部出個新招吧!畢竟作為全國的教育主管部門,絕不應對制度性變革的必要性、迫切性視而不見。(周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