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學習會擦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
劉仲林教授告訴記者,他本科學的是物理,可在考研究生的時候,卻選擇了南開大學哲學系?鐚W科的學習讓他收獲不少,這不僅僅包括學科知識,更包括學習研究方式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之后,在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劉仲林教授有幸?guī)煆膰鴮W大師張岱年。
作為國內(nèi)知名的跨學科學研究專家,劉仲林教授說他自己的教育經(jīng)歷就體現(xiàn)了學科交叉。各學科的交叉讓各學科在碰撞中擦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所以,劉教授建議學生們多吸收不同學科的知識,而不是文科生僅僅局限在文科內(nèi),理科生也整天都只有公式和定理等。
“境界”是每個人都能追求到的
劉仲林教授告訴記者,最近這十幾年來,他一直在探索打通專家與大眾之間聯(lián)系的方式方法,想找到一種能讓兩者之間無障礙交流與溝通的最佳形式。對于中國文化,劉仲林教授認為,中國文化有兩種成分,一種叫知識,另一種則是境界。作為普通大眾,可能在接受知識上有難度,如中文系的學生做不了化學研究。但在境界這個成分中,任何知識層次的人都可以接受和做到。對“境界”劉教授下了個定義,即通過對事物整體領悟而在實踐上達到的一種層次就是境界。簡而言之,就是指每個人在日常細小的生活行為比如用筷子、做家務等這些事中,用心去體會一些深層次的人生道理。
本周日下午,在題為《中國文化與大眾人生》的講座中,劉仲林教授將會告訴聽眾,在社會流行“快餐式文化”的今天,更需要的是耐心深入、持之以恒的“慢燉式文化”。這里“慢燉”的含義,是不求時髦跟風,不求文字華麗,而求實踐真知和功效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