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貢茶與唐代茶業(yè)
唐代茶事興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朝廷貢茶的出現(xiàn)。因為宮廷大量飲茶,加之茶道、茶宴層出不窮,朝廷對茶葉生產(chǎn)十分重視。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唐代宗在浙江長興顧渚山開始設(shè)立官焙(專門采造宮廷用茶的生產(chǎn)基地),責成湖州、常州兩州刺史督造貢茶并負責進貢紫筍、陽羨茶和金沙泉水事宜。詩人有"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吟唱。每年新荼采摘后,便晝夜兼程送解京城長安,以便在清明宴上享用,即"先薦宗廟,后賜群臣"。唐李郢的詩句"十日王程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這些都刺激了唐代荼的發(fā)展。到了中唐時,荼葉的加工技術(shù)、生產(chǎn)規(guī)模、飲荼風尚以及品飲藝術(shù)等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并廣泛地傳播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正如《封氏聞見記》中所說:"自鄒、齊、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荼賣之…按此古人亦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正是在這一時期,茶始有字,茶始成書,茶始銷邊,茶始征稅。唐代飲茶風俗、品飲技藝都已法相初具,并深深影響到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