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耳朵帶來的靈感
“貓耳朵”是一種面做的杭州名點,江浙一帶遠近聞名。它不僅色香味俱美,而且清口開胃,營養(yǎng)豐富,是一種滋補佳點。人們稱贊貓耳朵“食罷不肯休,回味三日鮮”。
據(jù)說,早在1913年,杭州一個名叫孫怡齋的,借了一百五十塊大洋,與五芳齋老板合股開了一個點心店,叫“知味觀”。知味觀只賣湯圓、餛飩等一般點心,生意十分清淡。這時,店里的跑街(相當于現(xiàn)在的采購員)杜大,來到十里洋場上海,想取些“經(jīng)”,以打開這尷尬的局面。他一晃十來天,盤費也花得差不多了,依然一無所獲。
這天他憂心仲仲,來到一個窮朋友家里吃飯。他們吃的是面食“麥疙頭”,又叫“面疙瘩”。由于杜大又累又餓,一連吃了三海碗,覺得味道不錯。他的窮朋友養(yǎng)的一只小貓,老是竄上跳下的,顯得十分可愛。杜大拎起了貓的耳朵,與它玩耍起來。當他一接觸這只貓的耳朵時,忽然來了“靈感”:多好的貓耳朵呀!它曲卷、滑膩,又小又薄,也很好看。而對照自己碗里的麥疙頭,咳,味有多鮮,卻有多丑!他一拍大腿,叫了一聲:“有門兒……”
沒過幾天,正式以“貓耳朵”命名的點心,在“知味觀”應(yīng)市了。這玩意兒吸引了廣大顧客,生意果然很好!爸队^”也因此一舉成名。
那年三月,上海一家顏料店老板,飽覽了西湖湖光山色后來到了“知味觀”。他一看這貓耳朵,愣住了:小小的金邊碗里盛著雞肉丁,就像翡翠般晶瑩;那片片火腿,酷似瑪瑙般瑰麗;那薄薄的貓耳朵,浮在那清澈的湯水上,又恰如出水芙蓉般潔白透明。這老板不僅食欲大動,一嘗,果然清口滑溜,令人贊不絕口。臨走時,他用一塊緞子裹著,帶走了樣品。于是,杭州的“貓耳朵”也傳到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