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雜談
春是四季之首,春意味著萬物復(fù)蘇、朝氣蓬勃,春在一年四季中掌故也最多,不少還鮮為人知。
在時序上,我國以農(nóng)歷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即立春節(jié)氣開始至立夏開始止。而在西方,則以公歷 (陽歷)的3、4、5這三個月為春。在飲食,由于春季是人們飲酒量最多的一個季節(jié),所以曾出現(xiàn)稱“酒” 為“春”。這掌故首見于唐朝。司圖空在《詩品》中說:“玉壺買春”,即指手提玉壺去買酒。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同丈夫一起回娘家,而岳父岳母則辦酒席迎女婿,俗稱辦“春酒”。春節(jié)期間家家戶戶幾乎都有吃“春餅”的習慣,它起始于唐朝!端臅r寶鑒》載:“立春日,唐人作春餅生菜,號春盤。”佐料十分精細。
春天是出游的好時光,俗稱春游。古時宮苑開放,讓老百姓進去參觀游覽,稱春游的人為“春人”。同時春天又是男女喜會的日子,《周禮》載:“仲春三月,令會男女。”《詩經(jīng)》里也有“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故后人稱男女相悅之事為春情,而稱懷春女子之心情為“春心”。知識分子則喜歡春天結(jié)伴到郊外舉行曲水流觴、吟詩作對活動,稱為“春禊”。
此外,還有民間稱廟會為“春賽”,明清時代舉人上京考進士的稱“春闈”,更有稱“京都”為“春明”的則鮮為人知。唐朝時,京城有東、西、中三大門,當中這個城門叫“春明”,所以后人又叫京城為“春明”。
〖春餅〗
名小食。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時稱為春盤。清代以后制作上有了改進,其餡料由芹、韭、筍組成,表示勤勞、長久、蓬勃之意。以后成為四時皆備的小食,稱為春餅。
制作用料逐步改進。現(xiàn)代潮汕春餅的用料和制法:將面料制成的薄餅皮披開,放入用魚露、味精、胡椒粉、麻油、豬油攪拌均勻的綠豆瓣,豬肉,鮮蝦肉,香菇,蝦米和蒜茸,包成卷狀,用稀面糊粘緊接合處,放入約180℃的油鍋炸至金黃色。其特點是:外皮酥脆,餡料濃香。
〖春餅與春卷〗
詠最早的春餅是與合菜物在一個盤里的,此時“春盤”。關(guān)于春盤的記載,可見于周處《風土志》:“正無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五辛者,所以發(fā)五臟氣也。”這里的五辛盤即春盤!端臅r寶鏡》說“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唐宋時,春盤已放在立春日出現(xiàn)。杜甫亦有“春日春盤細生菜”的詩句。
古代立春日吃春餅,不但在民間一直流行,在皇宮中春餅也經(jīng)常作為季節(jié)食品頒賜給近臣!稓q時廣記》曾記載:“立春前一日,大內(nèi)出春餅,并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卜為之裝飾,置奩中。”南宋時“后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王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
春餅作為一種民俗食品,在古代,不但流行于漢族地區(qū),而且也影響、流傳到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元初契丹人耶律楚材的《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中說:
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
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藉絲長。
勻和豌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
也與何曾同是飽,區(qū)區(qū)何必待膏粱。
詩中的“木案”即春盤,銀線為粉絲,“何曾”為魏晉時的名廚。詩中所提到的粉絲、藉絲、蔥白、萎蒿、韭黃等,都是吃春餅時常用的蔬菜,與漢族和地區(qū)的相差無幾。
最早的春餅是用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nóng)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qū)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yè)更興旺。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春餅的形制、食用時間也因地百異。
現(xiàn)在的春餅在制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視個人的喜好,大的可如團扇,小的可如荷甲。
在食用時間上,大部分地區(qū)仍流行立春吃春餅的古俗,閩粵一些地區(qū)在清明節(jié)前后吃薄餅。在福建漳州,有清明節(jié)前吃春餅的習俗傳說:清朝初年,鄭成功攻漳州,死難數(shù)十人,因無棺可殮,只好以席卷而葬之,嗣后遂卷食薄餅,以示紀念。
春餅這一最初為季節(jié)食品的小吃,現(xiàn)在更多的時候,是作為一種風味食品豐富、調(diào)劑人們的日常生活。
春卷的制作方法簡單,半面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zhuǎn)平鍋,制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后包餡,兩頭以面糊粘住,以浮油煎,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鄭皮一般用麥面,但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在北方餡多用韭菜、豆芽、肉絲,在江南多用白菜、肉絲、蝦絲、芹菜、豆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