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幾十年,經歷過太多的事情,印象極深的并不多,雖然有的那么平凡,卻牢牢刻印在心底。
1967年初冬的一天,娘與我商量一件事情,明天到護林集市賣雞。我當時吃了一驚:家里的這籠雞正是下蛋的時候,況且從小養(yǎng)到現在多不容易呀,為什么舍得賣呢?
這年二月,我家從賒小雞的壽光人那里挑選了三十只小雞,黃茸茸的毛,圓溜溜的小眼睛,嘰嘰嘰的叫聲,可愛極了。怕它們冷,就放在鋪棉絮的紙箱子里,再搬到熱炕頭上,頭幾天還用我們都舍不得吃的小米喂呢!以后它們漸漸長大點,就改喂野粲子、谷糠。那時在孤島養(yǎng)雞都是散養(yǎng),白天撒出去,旁晚圈到用土坯壘制的雞窩或編制的雞籠里。由于雜草茂密,狐貍、野貓出沒多,撒出去與回來的數目有時是不相同。我們對小雞的喜歡只是剛買來的頭幾天,過后就不感興趣了。撒雞、喂雞、關雞的活大都是娘一個人干。早晨撒雞,它們抖動著翅膀撒著歡相互追逐著,中午,一敲打喂食的破鐵盆,它們就象聽到集合令,飛快地圍攏過來,搶食著盆中餐。每到這時,娘清點數,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當它們長到包子大的時候,不知從哪傳來了雞瘟。為了保住這群雞,娘帶領我們在房前用秫秸和柴草扎起高高的柵欄,把它們全部禁閉起來,還在雞食里添加了一些碾碎的藥片,有打蔫的雞就實行隔離單養(yǎng)、強行灌藥。這樣堅持了一段日子,熬過雞瘟后,保住了12只。
秋天來了,活下來的雞跑到野地里、場院里、樹叢里刨食散落的莊稼,撲捉各種肥碩的蟲子。它們雖然對破盆子的敲打聲失去了興趣,卻一天一個樣地變化著,大都變的體態(tài)豐滿、羽毛光亮。根據它們的顏色長相和特點,娘給它們起了大蘆花、菇菇頭、瘦猴子、飛毛腿、金不換等一大串名字。大蘆花下蛋了!我們在雞窩頂上又壘了一層產蛋窩,隨即其他雞也不甘示弱一個接一個的產蛋了?﹪}咯咯噠的叫聲此起彼伏,娘總是抓一把糧食撒給剛下過蛋的雞,算是獎賞。從此我家的生活改善起來,蒸雞蛋咸菜、炒雞蛋蝦醬,老家來人,炒上幾個雞蛋,免了已往沒菜待客的尷尬。我們誰感冒生病,娘就做碗面條荷包雞蛋,吃了這碗熱騰騰的雞蛋面,病就好了一大半。
飼養(yǎng)家禽被列成“割資本主義尾巴”后,要求各戶一律限期處理。有的戶把雞鴨送到親戚家暫養(yǎng),有的戶宰殺解讒。我家離老家太遠,宰殺又不舍得,到了最后期限,娘拿定主意把賣雞了!
傍晚從鄰居家借來大金鹿自行車,第二天雞叫兩遍娘就把我從睡夢中叫醒。娘做飯,我把裝滿12只雞的雞籠用繩子橫七豎八地捆在車后架上。從雞窩里抓雞到一只只捆綁裝進雞籠,都是我一人完成,娘意外地沒囑咐些話語,沒有幫助逮雞,只是跑里跑外地好象丟了什么又好象等待什么。飯后,娘只對我說:“你騎車走得快,集上有人買,每只一塊五至兩塊就賣了”。
我家離護林集大約十五里路。雖然不太遠,但那是條路面高低不平彎彎曲曲的路。騎在路上時而松軟的沙土淹沒了著地的車胎,時而堅硬的紅土路面上只有車轍那么寬可以行走,捎不留神,就人仰車翻,嚇得籠中的雞呱呱直叫。我騎車在前面,娘在后面走。這次賣雞是我自從學會了騎自行車第一次單獨出遠門,心情格外興奮。半推半騎地走過門前那條黃河故道,穿過那片柳樹林,再翻過那條攔河大壩,不知摔了多少跟頭,總算到了叫做護林村的集市上。雖然一路磕磕絆絆,但還是比娘步行快。護林集很小,根本談不上熙熙攘攘,賣東西和賣東西的加起來也超不過百人。我不緊不慢地支下車子,解開繩子,搬下雞籠,與一個賣雞的老婆兒靠著擺在一起;仡^看看,還沒見娘的影子。這時圍攏上來幾個人,經討價還價,每只一塊八毛錢的價格談妥?粗@籠亮鮮充滿活力的雞,圍上來的人每人手拿一只,不幾分鐘,十二只雞就賣光,連那只“瘦猴子”搭上雞籠也有人買走了。我激動地數著手里的錢,算了兩遍都是二十一塊六毛,心里高興極了。突然,遠出傳來爭吵聲,一個熟悉的聲音,那是娘的聲音。只見娘象發(fā)瘋似的拽著一個人向我走來,那人懷里抱著我賣出的那只蘆花雞。那人也不示弱的大聲喊著:“我買雞給錢了,怎么成了你家的雞?”“這是俺家的雞,俺不賣了”,娘象失去理智一樣地說著。我把錢怯生生地交到娘手里,娘無語。買雞人抱著雞嘟囔著走開。
娘沒有責怪我,也沒有數手里的錢,背過身撩起衣角擦拭著眼睛。那時我疑惑地看著娘失常的舉動,心中充滿了惆悵。
起風了,集散了。
※本文作者:秋葉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