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地方。出于農(nóng)業(yè)社會對自然力的敬畏,人們對“天”的敬仰得誠恐誠惶,天能興邦亡國,天能予人禍福,天命可畏,天命不可違,天就是主宰萬物的神圣。歷代統(tǒng)治者利用人們的這種敬畏心理,自詡“天子”,借著天的名義狐假虎威,順理成章地穩(wěn)操主宰人間一切的權(quán)柄,于是敬天成了維系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支柱,“福壽恒昌”而“江山萬年”。“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君權(quán)神授”,皇帝對天稱臣,祭天只能是皇帝的“專利”,成為國家政治倫理中不可或缺的大典,或者說,祭天成了封建王朝政權(quán)合法的標志,天壇也正式成為政權(quán)與神權(quán)相結(jié)合的象征!皣笳咴陟,祀之大者在郊”,在中國,任何一個帝王登基,第一紙詔書就是頒年號,定正朔,第一件大事就是登壇祭天,取得“天”的認可,用“天命攸歸”,“天下所望”的鬼話蒙蔽天下、穩(wěn)定政局。這一程式,不僅歷代漢族帝王津津樂道,就是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建立政權(quán)也都照抄不誤。金人原有重五、中元、重九“拜天射柳”的習俗,而一旦入主中原,立即改弦易轍,建壇拜天。明成祖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唯恐人家議論“來路不正”,遷都北京后也急著建壇祭天,偽借天意,標榜自己才是“真命天子”。
“敬天法祖”啟始于周朝,祭天大典的儀制始出周公之手,那一套頗為復雜的儀式神秘莫測,到西漢末年才最終確定下來。出于凸顯皇帝“天之驕子”的正統(tǒng)地位,祭天大典確立了天(皇天上帝)的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而那些在歷史上受人尊崇、但不是皇帝“本家”的五帝(蒼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則變成了皇天上帝的屬神,比皇帝又遜了一等。設壇祭天始于西漢,漢成帝(公元前32~前7年)時,在長安南郊正式設立圜丘祭天。后來的歷代統(tǒng)治者沿襲此制,都在京城的南郊建立圜丘祭天直至清末。
祭天的種類也很多,一種是季節(jié)性常祀,分為孟春祈谷,孟夏大雩,季秋大享明堂;二是皇帝于冬至在圜丘舉行的南郊大禮;最為隆重的是在泰山舉行的封禪大典。封禪大典始于漢高祖劉邦,但因興師動眾、破用糜費,后世因循者為數(shù)不多。最正統(tǒng)、最常規(guī)的祭天則是郊祀。明清時的郊祀每年三次都由皇帝在天壇親自主持。天壇祭祀并非僅僅限于祭天,它兼有祈谷和祈雨的功能。每年正月上辛日要在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禱告上天保佑五谷豐登;四月吉日在圜丘壇舉行雩禮,為百谷祈求膏雨;而每年冬至日則在圜丘壇舉行告祀禮,稟告上天五谷業(yè)已豐登,主祭皇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云、雨、風、雷,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河晏海清,國祚永盛,江山萬代”。祭天祈福自然只是封建帝王家天下的一廂情愿。盡管明朝有13位皇帝、清朝有9位皇帝都在這里虔誠祭祀過,但最終也逃脫不了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宣統(tǒng)皇帝宣詔遜位的歷史嘲弄!疤烊粲星樘煲嗬,人間正道是滄桑”,欺世盜名的雕蟲小技只能蒙蔽一時,螳臂焉能擋車?
※本文作者:su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