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培訓發(fā)言稿
但教育則不同。因為教育的目的是促其成長,所以教育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的發(fā)展服務的。
我去年執(zhí)教的是一年級。這個班里有一個年齡偏小的孩子。因為年齡小,他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書寫能力等都比正常年齡入學的兒童偏弱一些。因此,他的成績不好是肯定的。我們那里一二年級是不留家庭作業(yè)的,但課堂作業(yè)還是有的。因為他年齡偏小,他的手指骨就更軟一些,別的孩子能堅持寫十個字,他寫三個就累了。怎么辦呢?如果從管理的角度考慮,他必須跟大家一樣,按時完成課堂作業(yè)。但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強制,一次強制可以,兩次可能對他也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但長期的強制呢?顯而易見,長期的強制勢必會造成他對知識的厭倦甚至是厭惡,一個孩子一旦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特別是對學習產生了厭惡之情,那后果是相當嚴重的。如果這個嚴重的后果是由我而造成的,那我的罪過可就大了。所以,為這個孩子的成長負責,也為自己積點德,我決定放棄孩子的成績,保留他對知識的那份渴望,作業(yè)寫不完就寫不吧。當然,這個決定是跟家長溝通后做出的。這樣做的結果是,盡管孩子的成績不好,一年級上學期的期末測試,全班就他一個人不及格,除他之外,其他孩子都是優(yōu)秀。但是這孩子在學校里的每一天都很開心。也許有的老師會說,他成績那么差,他怎么會高興起來?其實,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成績代表什么他根本不知道。成績差了很丟人這個道理是老師和家長反復地告之以后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試卷上是不會出現(xiàn)成績的,只會出現(xiàn)等級。而我在他的試卷上連等級也不寫的。對的,給他打個大大的對號,錯的評講以后改正過來就行了。有時,我還會在他修改完畢的試卷上再給得一個大大的優(yōu)。
隨著孩子年齡的慢慢長大,他與其他孩子的差別也就慢慢縮小,而他對知識的熱情依然很高,所以慢慢的,他與其他同學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F(xiàn)在他已經以優(yōu)秀的成績完成了二年級的學習任務。我想,如果我們能以促進孩子成長為前提,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會按照他自己的生長規(guī)律健康快樂地成長的。
因此我一直認為,班主任應該是一個教育者,而非管理者,班主任應該凡事從保護孩子的角度出發(fā),以促進孩子的發(fā)展為己任。
區(qū)別之二:方法不同
管理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強制。教育的方法是啟發(fā)心智的引導,。
班級管理是針對全體學生的,班里的規(guī)章制度每一個孩子都必須無條件服從。具有管理理念的人,腦海中一定牢牢記得“紀律是鐵”這四個大字。沒有鐵的紀律,就沒有部隊的勝利!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真理用錯了地方就成了謬誤,這“紀律是鐵”四個大字用在小學真的不大合適,它會讓孩子們生活在壓抑之中,受壓抑的結果是:要么變得逆來順受,要么變得異常叛逆。這兩種結果都不利于我們國家的和諧與富強。
教育則不同,教育一般都是采用較為溫和的方法去引導,引導受教育者自覺自愿地去做或者不去做某種事情。比如讓孩子讀書。這方面,猶太人做得最出色。他們的孩子出生后,在剛剛對外界有感知或記憶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在書皮上抹上蜂蜜,讓孩子知道書是甜的,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興趣!正是由于這樣的引導,才使得孩子們打心眼兒里喜歡上了閱讀,所以猶太人的年人均讀書量位居全世界第一。
孩子們都喜歡看電視劇《家有兒女》,我們在座的可能也有看過的。電視劇里有個特調皮的孩子叫劉星,起初,劉星的媽對于劉星用的就是自上而下的管制,動不動就把巴掌高高舉起來。組成新的家庭后,劉星的后爸夏東海對劉星用的就是啟迪心智的引導。夏東海第一次去給劉星開家長會,那滿耳朵里塞得全是劉星的不是。但是夏東海的教育引導下,劉星的優(yōu)點慢慢地被挖掘了出來,連劉星自己都很驚訝:原來我竟然也有優(yōu)點!于是劉星也慢慢找回了自信。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劉星的班主任老師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老百姓有句俗語說:好人不用管,管得無好人。啥意思?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自上而下的管理一般起不到多大的效果,說不定越管人家的逆反心理越強,結果是越管越糟。而看似波瀾不驚的教育引導反倒效果很好,引導好了,他打心眼兒里不愿意去做那些對人地己都不利的事情了,他不就成不用管的好人了?
所以,管理的理念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很不恰當?shù),只有教育與引導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區(qū)別之三:效果不同
管理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但班級管理的負面效果要大于正面效果,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