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道德演講稿2023(精選3篇)
崇尚道德演講稿2023 篇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xué)們:
重抬道德的話題,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畢竟,道德在我們生活中與我們緊緊相隨,每時每刻都不曾分離,道德與人類同生,與社會同生。也許有人會問,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guān)系的行為規(guī)范。我認為,道德就是愛國愛民團結(jié)互助:道德也是不丟垃圾,不隨地吐痰德,道德更是遵紀守法,潔身自好;道德還是文明禮貌自尊自強。說道小處,道德是上課不遲到,不早退。在公共場所,不亂丟垃圾。以此等等。
一位哲人說過:“道德普遍被認為是人類最崇高的目的。但是當(dāng)你走出校園,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信息,如充滿耳目的暴力、行竊、吸毒、受賭;弱者無肋,壯力血流;大街污水滿地,人嘴臟話漫天……凡此種.種,讓人感覺道德巳被扭曲,人進已經(jīng)喪失。為什么道德會失去呢我個人認為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道德觀念不斷地受到社會變更產(chǎn)生的沖擊:原有的“熟人”社會迅速過渡到“陌生人”社會,人和人之間的傳統(tǒng)關(guān)系被沖淡;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使,工作壓力的增大,占用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無暇反思道德;錯誤價值觀的影響,對自身利益的過分追逐,對道德的不屑一顧,更是加速了道德的“休眠”;而孤立的“好人反被冤枉”的新聞事件引發(fā)的不恰當(dāng)?shù)妮浾搫t過分夸大了道德困境,對徘徊猶豫中的道德產(chǎn)生了負面的導(dǎo)向。
道德的大廈要靠每一個人來構(gòu)筑,與其一味痛心道德缺失、呼喚道德復(fù)蘇,還不如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刁娜危難時刻的一個動作、受傷后的一句心語、病床上的一臉微笑,都讓我們看到其映射出的時代意義和道德價值。更多的時候,我們不是缺少愛心,而是缺少行動的勇氣。弘揚社會道德,需要在平凡的小事中去實現(xiàn)。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個座,路上有人問路指個方向,有人拉車幫著推一把……人性的善良就在這些微小的善舉中彰顯。儲藏于民間向善的道德力量依然深厚博大,“平凡良心”仍需要我們加以珍視和發(fā)揚。為見義勇為者提供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和法律援助,是推進道德建設(shè)的重要一環(huán)。目前,諸如設(shè)立見義勇為幫扶基金、在法律層面給予見義勇為者以支持等措施,都會促進全社會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自信,最終使每一個人好事做得光榮,善舉行得踏實。
還在等什么?每個人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吧!
崇尚道德演講稿2023 篇2
“莫道人情老,將心來比心,一人添上一根柴,頑石也能煉成金......”
他們助人為樂,不求回報;她們見義勇為,不怕犧牲;他們敬業(yè)奉獻,拼搏進取;他們孝老愛親,默默無聞;他們誠實守信,一諾千金......他們都以平凡無私的舉動,創(chuàng)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跡,傳遞著人間溫暖,傳遞著善行的力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盡管充滿了物質(zhì)、名譽、利益的紛爭。但是,世間仍有真愛,道德之光永不熄滅。朱邦月40年如一日的照顧自己的妻子以及前妻的兩個兒子,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兩個兒子和妻子都得了絕癥癱瘓在床,支撐全家的卻是一條腿被截肢的殘疾人。他們讓我們感動的不僅僅是他們一家人之間不離不棄的深厚感情,更是他們身上所展現(xiàn)的道德之光。
道德之光在人世真愛之中不斷升華。那么,就讓我們接過道德的接力棒,沿著這照亮的方向前進,給新世紀的中華文明,增添新的光芒吧!
我要像你一樣生活,你不是遙遠星空最燦爛的星座,一點一滴愛心點亮萬家燈火;我要像你一樣生活,你不是神州大地最美麗的花朵,一生一世的善良化作人間春色
崇尚道德演講稿2023 篇3
大家好:
人們對道德規(guī)范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人們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它要解決的是“我 應(yīng)該怎么做?”的問題。“我應(yīng)該怎么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 應(yīng)該怎么做事?二是我應(yīng)該怎么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后者比前者更 根本,且要通過前者表現(xiàn)出來。道德信仰涉及這兩個方面,但其核心 是第二個方面。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目標(biāo)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怎樣 做人的設(shè)定,是對理想人格的設(shè)定。道德信仰以人格來證明或顯示人 性的神圣和尊嚴,顯示人的價值。一種道德信仰的確立,代表著一個 道德價值體系的形成, 又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guān)于道德 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tǒng)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 系統(tǒng),成為規(guī)范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為選擇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為一個價值系統(tǒng)整體,道德信仰又對道德生活的各個方面 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說:“誠 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 能動者也。”孟子所說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 人也應(yīng)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 使人感動。 荀子也重視“誠”,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chǔ)。他說:“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dāng)作最重要的道 德觀念的是《中庸》。《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 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 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盡性知天并達到天人合一的 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xué),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并通過盡性知天 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遺憾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人經(jīng)不起利益的誘惑,做出 了很多傷天害理之事。出現(xiàn)這類現(xiàn)象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 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
當(dāng)前,在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shè)實 施綱要》中,在加強誠信教育中,我們應(yīng)高度重視道德信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