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小孩子交流(精選4篇)
如何和小孩子交流 篇1
(1)當你想用“聽話”稱贊孩子的時候,請根據(jù)實際情況選用別的詞語。
如:“你沒有買那種小食品,真聽話。”可改為:“你沒有買那種不衛(wèi)生的小食品,你知道愛惜自己了,媽媽真高興。”
(2)當你想用“不聽話”訓斥孩子的時候,也請根據(jù)實際情況選用其他語匯。
如:“你到底還是先去玩了,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可改為:“如果你先把作業(yè)做好再去玩,你一定會玩得更開心,你也不用晚上很晚還要補做作業(yè),是不是?”
(3)如果孩子一個勁地同你辯解,當你想用“住嘴!你怎么就是不聽話”來斥責孩子時,請不要這樣說,而應該使自己冷靜下來,對孩子說:“你既然有很多意見,現(xiàn)在就請你都說出來吧,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4)在家庭中,父母要豐富對孩子正面評價的詞語,比如“勇敢”“有愛心”“懂禮貌”“有創(chuàng)意”“愛思考”等。
(5)在父母的心里應該時時警惕,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一味地順從,而自己卻不是信任孩子,鍛煉孩子主動地去思考,獨立做決定,就應該給自己敲響警鐘。
所以,當孩子小心翼翼地向你征求意見時,你不妨放開權力說一聲:“這件事由你自己做主,媽媽相信你一定會做好的。”或:“我只提示你這兩點,其他的事你自己決定。”相信孩子一定會為你的話感到滿心歡喜。
3.“媽媽絕對相信你!”
說話是很有學問的一件事,有的人說出來的話是信任的話,會讓你備受鼓舞,而有的人說出來的話卻讓你的心里發(fā)堵,同孩子說話更需要語言的藝術。但有些父母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孩子小,同他們說話不必顧忌太多,什么話拿過來就說,也不管效果如何,反正自己是出氣了,長此以往,會給孩子造成逆反心理,不管父母說的話是對是錯,他們一概排斥。
作為父母,要想讓孩子接受你的意見,使教育達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先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相信孩子會有絕佳的表現(xiàn),不然任你怎么著急也沒有用,因為根上就錯了。
如何和小孩子交流 篇2
第一,當孩子向你傾訴時,認真傾聽。
孩子對待父母,不是一開始就有隔閡的,肯定是事情越來越多然后溝通越來越少,以至于孩子不愿意傾訴。所以當孩子向你傾訴的時候,多重要的事情都要放下,不要借口忙,不要訓斥,給孩子完整表達的機會,認真傾聽。
第二,傾聽的時候,注意孩子的表情和神態(tài)。
孩子不像大人一樣,他們不會隱藏自己的情緒,所以傾聽的時候,父母要多多留意孩子的表情和神態(tài),這些很能表現(xiàn)孩子是愉悅還是憤怒或者是委屈。多留意,之后進行的交談才會更加順利。
第三,可以和孩子互動,做些動作。
在溝通交流過程中,遇到能夠互動的時候,父母要把握好機會和孩子做些動作進行互動,可以是擊掌,可以是撫摸孩子頭部,或者只是一個擁抱,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濃濃愛意。
第四,傾聽之后不先說自己的意見,先問孩子的感受。
聽完孩子的傾訴之后,先不忙著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先問問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要知道孩子傾訴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
第五,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樣的高度,認真感受和表達自己。
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時候,父母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樣的高度,也就是當自己和孩子一樣大的時候,自己會怎么做,自己會有怎樣的看法。說完這樣的想法之后再說作為父母的看法。
第六,若孩子沒有傾訴,父母要創(chuàng)造孩子傾訴的機會。
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已經形成,那父母就要多多創(chuàng)造機會與孩子進行溝通,出門游玩啊,家庭會議啊或者是共同去做一件事情啊。要知道孩子有一顆赤子之心,只要你愛他,他就一定愛你。
如何和小孩子交流 篇3
技巧一:每周安排一次或以上的“黃金時間”,在那段時間里,家長與孩子共同選出某一項活動一齊去做。
其中包括四個步驟,
一.共同挑選活動,
二.雙方訂下“黃金時間”的“約會”時間;
三.家長用嘉許、描述、接觸等新的行為模式,避免質詢、命令、批評的模式;
四.活動結束后,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各人的觀察和感受。 技巧二:設立“好行為箱”。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克服恐懼到培養(yǎng)自信、自愛、自尊的過程,這需要很多肯定,而傳統(tǒng)教育中,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永遠比肯定多。因此家長注意孩子的良好行為,給他肯定,是他健康成長的重要工作。你可找一個小箱子,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外面貼上“好行為箱”的貼紙,每次看到孩子有良好行為,就寫在紙上放入箱內,每天晚上睡覺前和孩子一起查看。
技巧三:親子關系急救箱---“太空時間”,用于挽救瀕臨破裂的家庭關系。
這是家長和孩子共度的特別時間,雙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情緒拋開,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把所有不愉快的事留在地球上。孩子可以毫無拘束地說出心里話,而家長亦可毫無保留地獻出關懷、支持和愛,目的是不要為原先存在的情緒或態(tài)度形成隔膜,使親子關系中斷和讓孩子感到無助。
如何和小孩子交流 篇4
在于家長和孩子都要有理解對方的愿望。
只有當雙方都有了這種愿望的時候,溝通才具備心理上的基礎。假如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有所保留,那么溝通勢必極難實現(xiàn),甚至于讓家長和孩子站到更激化的對立面上。
而當雙方都有試圖理解對方的愿望時,心理上也就更期盼著主動尋求溝通的機會,嘗試著選擇適當?shù)姆椒,進行心靈之間的溝通。
在于從各種渠道了解對方的生活歷史和重大的社會事件。
在當下的中國家庭,一大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家長不了解孩子,孩子同樣不了解家長。
舉個例子來說,現(xiàn)在的許多家長都不了解流行趨勢,更不了解孩子們興趣集中在何處,同樣的,我們的孩子也不了解家長一代所經歷的歷史與時代背景。而心靈上成功溝通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做到相互了解,唯有于此處下足功夫,才能夠做到理解對方所作所為的背景,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與隔閡。
正因為如此,對于孩子而言,所需要的是了解父輩、祖輩過去的生活閱歷,了解家長所處時代的特點,說白了,就是家長必須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如何活過來的。
同時,作為家長來說,也應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認真去探求當下的流行元素、文化現(xiàn)象,看到孩子所崇拜、所喜愛、所厭惡的東西中那些是積極有益的,那些則是對成長有害的,只有找到兩代人的相似之處,才能夠獲得更多交流與溝通的機會。
在于主動地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及時給予孩子心靈關懷。
我們的家長都知道,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被人理解固然好,但是當誤會發(fā)生了之后,如果一味等待別人的理解,那么就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境地。而當我們主動地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便很容易進入一種冰釋前嫌的最高境界。
正因為如此,想要爭取孩子的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接觸孩子,這種接觸越多一分,實現(xiàn)心靈交流就越多一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