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通用9篇)
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篇1
問小不問大
很多父母愛問一個很大的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么樣”,其實,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非常大,孩子不會跟大人似的給出一個總體評價,他們有的是具體的感受,比如被老師批評時很難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覺得很開心。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里,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心情。這種宏觀的問題讓孩子很難回答。還有的父母會問今天學了什么,這也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孩子在園里有好多活動,不同的課有不同的內(nèi)容,孩子該從何說起呢,這無疑給孩子一個難題。所以父母要從小處著手,比如問孩子,“今天有畫畫課嗎”,“畫了什么”,這就是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孩子容易回答。
不否定,只同理
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習慣于對孩子的行為直接作道理上、規(guī)范上的評價和糾正,總覺得這是教育,這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xiàn)。其實,這也會讓孩子不愿跟父母說話。楊謹老師說,要先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同理的姿態(tài)跟孩子說話,溝通就不會變得費勁。比如孩子回來說今天中午有個小朋友老做鬼臉,擾得自己沒睡好覺。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否定孩子說,那是別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說了,父母也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機會。如果換一種方式,問一問孩子那個小朋友為什么會那樣呢,你當時在想什么呢……那么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往下說。只有孩子愿意說,溝通才能延續(xù)下去。
從別人的故事開始
父母想了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現(xiàn),可以先問孩子有關小朋友的情況,比如今天甜甜來幼兒園了嗎,你跟她做什么游戲了。孩子聽到這樣的問話,會自然地說起別人的故事,甚至還會滔滔不絕。因為孩子在說自己的故事時,會時刻注意父母對自己行為的態(tài)度,是認可還是反對,這事關他在這個家庭的生活質(zhì)量,而說人家的故事總是更安全一些,不會招來任何說教和指責。趁孩子說得起勁,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問問他做了什么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發(fā)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于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是楊謹老師非常強調(diào)的溝通方式。她認為蹲下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父母關心孩子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也意味著家長放下權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為引導。蹲下來不僅僅是從身體上蹲下來,而是從心理上蹲下來,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獨特性,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父母為什么蹲不下來呢?
“這跟父母對孩子的愛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關,有些善于溝通的父母,善于捕捉溝通過程中的一些細微信號,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來。”有些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兇巴巴地跟孩子說話,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內(nèi)心有一個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愿意去碰觸,看著孩子的某些情緒,自己就偽裝一個堅硬的外殼去對待他們,因為他不知道怎么用柔軟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柔軟,他們內(nèi)心也怕被擊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時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來對待過。他會沿襲父母對待他的這種方式。有些孩子從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為人父母的時候,就自然啟用父母曾經(jīng)的做法。”
那么父母又怎樣才能真正蹲下來呢?
父母想真正蹲下來跟孩子說話,該從何著手呢?楊謹老師建議父母開啟自己個人的心靈成長之旅,梳理自己,F(xiàn)在社會上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和工作坊都很多,如果父母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不妨嘗試走進心靈成長工作坊,或走進心理咨詢室,讓專業(yè)人士幫助梳理整合自己的一生,明白自己這一生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自己小時候有什么遺憾,有什么未完成的愿望,內(nèi)心深處有什么渴望,思考怎么能更好地發(fā)展自己,怎么更好地面對孩子。
但現(xiàn)在很少父母會在自己的心靈成長方面去下工夫,而是花很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報興趣班,參加各種才藝考試。但其實這里有一個簡單的道理,自己內(nèi)心是一條干涸的河流,怎么可能勻出水來供給別人。給孩子的愛也一樣,自己內(nèi)心都沒感受到愛,因為工作、家庭時常被煩燥困擾,怎么能給孩子高質(zhì)量的愛呢,自然地蹲下來、溫柔地對待孩子就變成了一件難事。
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篇2
年輕父母要學會巧妙地問
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于變化狀態(tài)。比如看到孩子郁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說一說,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么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說說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么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么令你開心的事發(fā)生了,說說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yǎng)成思維懶惰現(xiàn)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后,在學習中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為了鍛煉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才的問題重復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才的問題你怎么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才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于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為什么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閱讀(只是概略式閱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閱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么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么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才動畫片中某某為什么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說說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fā)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引導式發(fā)問:在時間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中,經(jīng)常要用到引導式問,這種引導式問,并不說出孩子即將要做的事,避免每天總是重復性追問,讓孩子產(chǎn)生聽覺疲勞,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每天寫作業(yè)時,總會直奔主題:“為啥還不寫作業(yè)去?”“到了寫作業(yè)時間,你還沒完沒地玩兒?快去寫。”但如果你用引導方式來提醒孩子,效果會截然不一樣,比如你可以問:“寶貝,能告訴媽媽現(xiàn)在幾點了嗎?”“寶貝,再過五分鐘,你應該到做什么事的時間了?”“好樣的,你能夠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媽媽相信你能認真執(zhí)行作息時間內(nèi)容的,加油!”看,這里是不是沒有提作業(yè)一詞?而是讓孩子主動思考,然后做事呢?
迂回曲折問:有時孩子本來已經(jīng)從你這里獲得過問題的答案,但是由于不愿意主動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給答案,為了避免孩子思維懶惰現(xiàn)象,你可以采取這種方法。比如孩子提出問題后,你可以這樣問:“寶貝,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以前告訴過你,現(xiàn)在想一想,媽媽以前怎么對你說的,好嗎?”“寶貝,這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怎么講的?給媽媽講一講好嗎?我也想聽聽呢。”“寶貝,這個字以前媽媽告訴過你讀音,現(xiàn)在我給你組一個詞,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來了,試試,好嗎?”象類似的問,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心理依賴現(xiàn)象。當然這需要你保持足夠的耐心,并且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責怪面對孩子。
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篇3
尊重是關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是很多父母卻認為這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怎樣說他就應該怎樣做,沒有真正的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從小就得不到尊重,長大后要么徹底的失去自信心,要么不懂得尊重其他人。尊重能提高父母在孩子心目當中的地位,同時,也是孩子與父母交流的潤滑劑。
理解很重要
很多父母當孩子犯錯后總是已自己的思想來理解孩子的行為,這對孩子為什么犯錯的真正原因卻不了解,這對孩子會造成傷害。孩子受到責罵后,會對自己的行為方式產(chǎn)生質(zhì)疑,不僅對孩子的思維方式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看法。與孩子交流,首先要理解孩子,只有懂孩子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溝通。
正確的教育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很多父母對孩子非常嚴厲,稍有不足就會責罵。其實,這樣只會阻礙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父母應該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的鐵血手腕強制壓迫。
陪伴才是最好的愛
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陪伴。孩子最親近的人是父母,但是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很多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日漸疏遠。如今,市面上有能夠與孩子打電話的兒童手表,各位父母可以試試。
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篇4
家長配合老師
1、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師關系比較融洽。那么你就要重點培養(yǎng)子女的學習作風,培養(yǎng)學習的認真程度。毛主席說過的話,“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一個學習中等,但是學習穩(wěn)健的學生,往往在最后關頭,能夠沖出去,成為一匹黑馬。這樣的學生,最忌諱家長一直讓他趕超別人。同時這樣的學生,往往還有些特長,也要積極鼓勵。一個有突出優(yōu)勢,其他方面都能達到中等的人,是最有競爭力,最有前途的人才。
2、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師關系一般,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那你要認清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你的子女可能很有才,但卻不是當前教育體制的寵兒。在這個環(huán)境下面,他不可能名列前茅了。一味地逼迫,會讓他越來越差。和子女的關系也會越來越僵,會把自己弄成了子女的對立面。對于這樣的學生,家長要找出他適應的那些方面,加以鼓勵,冷處理那些不 適應的地方。不能用批評的方法。處在鼓勵下的學生,往往會逐漸往上走。
3、如果你的子女是下游,或者成績名次象過山車一般不穩(wěn)定。這樣的學生肯定不是學習努力的學生了。這樣的學生千萬不要給他樹立標桿,跟他說,誰誰誰怎么樣, 他是不可能一下子追上什么人的。要求他追,反而會加大他的挫折感。 要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他平和的心態(tài)上面,化解他的偏激觀點,盡量找出他的特長,爭取在一個地方取得超過其他同學的突破。不要牢騷,不要埋怨,學習部分重點掌握基礎知識,穩(wěn)定住成績。如果請家教,也不要做難題,能夠把基礎知識和作業(yè)題做好,就可以大加鼓勵。
4、如果你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已經(jīng)名列前茅,那么你一定不要在子女的學習上過多的下功夫。子女已經(jīng)是坐上了順風船。再用力,結果往往會欲速則不達,你需要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經(jīng)受挫折的能力。很多學習相當優(yōu)秀的學生,經(jīng)不起一場考試的失敗。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學習再怎么好,也不見得場場必贏。我有一個大學的同學,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一到考試的時候,右胳膊就不能動彈。神經(jīng)出現(xiàn)問題。究其原因,是一次考試考不好的后遺癥。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應該鼓勵和學習中等的同學交流。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學習比自己好的同學來往,其實這是個誤區(qū),那些學習中等的同學,往往在其他方面有長處。我們國家已經(jīng)處在一個轉型期了。單純靠學習成績在社會上無法立足。也不能保證她或他將來的人生幸福。重點培養(yǎng)穩(wěn)定隨和的心態(tài),避免高分低能,是最重要的。
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篇5
1.要認識到成功的溝通沒有秘訣。
溝通沒有通用的模式,與一個孩子溝通的方式并不總是適合于另一個孩子。因此,父母必須根據(jù)自己孩子的特點,創(chuàng)造自己的溝通方式。比如,一位母親的兒子個性內(nèi)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難以獲得有效的溝通。于是,這位母親根據(jù)兒子喜歡聽音樂、寫作和閱讀的特點,經(jīng)常與兒子一起到書店去,在那里聽兒子向她講述故事和書里的人物,以此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還和兒子一起聽音樂、做兒子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不斷進行鼓勵。她的兒子最終慢慢地活躍開朗了起來?梢姡晒Φ挠H子溝通沒有什么秘訣,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溝通方式。
2.要學會傾聽。
與孩子溝通需要談自己的意見,但更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傾聽意味著避免打斷孩子的話、集中精力于交流的過程。為了便于做到這一點,溝通最好在安靜的地方進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擾。如果你正忙于做晚飯或看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要做到認真傾聽是困難的。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能使你了解孩子的問題和觀點,有助于澄清事實,避免對孩子的誤解。經(jīng)常傾聽孩子的聲音,你會發(fā)現(xiàn),盡管你沒有對孩子提出許多要求和建議,你的孩子卻更多地向你提出問題。這是因為,善于傾聽的父母才有可能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3.要創(chuàng)造機會交談。
與孩子溝通需要有恰當?shù)臋C會。小朋友不喜歡預約的談話。你想談的時侯,他們可能沒有興趣;只有他們想談的時侯,溝通才有可能順利進行。有些父母可能喜歡在晚飯桌上或睡前時間與孩子談話,有些父母則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郊游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不管選擇什么時間,我們都要知道,最佳的溝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動中進行的。切忌不要總是試圖在臨時想起的、不固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那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失敗。
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篇6
1創(chuàng)造聆聽的氛圍
首先,我們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加,懂得越來越多,有些時候可能感覺父母的思想很陳舊,有些時候,遇到事情先給小伙伴們說,最后沒辦法,才向父母求助,但是有些時候,做父母的就是一聽孩子說這些事情,就開始教育,你不應該怎么怎么,說一大堆,孩子也不愿聽。所以,首先就是學會聆聽孩子的心聲,晚飯的時候,都在家里面吃飯的話,是很好的時機,卻由于父母很忙,沒有空或者很累,不想聽,從而錯過了,如果想改變與子女的關系,那么就抽出時間陪子女一起吃飯,另外也讓孩子知道你們對于他們的愛。
2做一個旁觀者
有時候,我們喜歡直接告訴孩子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孩子有些事情需要做,我們總是認為這里不好,那里不好,孩子會很煩的,最好的方法是陪著孩子,他有不會的來請教你,你告訴他方法,讓他自己動手去做,不要總是插手,只要是不違背一些規(guī)范就好。
3書信交流
因為一些小事情,和孩子爭吵,孩子生氣,你也生氣,你如果用大道理告訴孩子父母也是為了你好,他是體會不到的,體會到的只是你一直禁錮著他,總是都是他自己的錯,因此,想要表達一些情感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寫信。這樣孩子會認真的去看完,也會思考,也許還會反省的。
4不要刨根問底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安慰和家長的陪伴,我們不要總是去訓斥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家長或者朋友之間鬧了矛盾,心情不好了,回家了,孩子不高興,我們陪著就好了,不要總是追問,怎么了?一直問個不停,有時候,孩子說了,我們還去判斷誰對誰錯,我們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陪伴,家人給的溫暖。
5私人空間 不要打擾
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秘密了。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有秘密不愿意讓父母知道的?所以,現(xiàn)在自己的孩子長大了,需要私人空間,不要總是去隨意的翻閱或者是偷偷的看,這樣很影響你們之間的關系的。做到和自己好好的交流,也就不要害怕自己的子女有什么秘密瞞著你啦。
6學會聊天
和孩子聊天的時候,不要總是一聊天就是學習怎么樣,怎么受到老師的批評了,導致孩子不愿意聊天了,也不要總是和他說別人家的孩子多么優(yōu)秀等等,這個是絕對不允許一直說的,我們和孩子聊聊家常,平時發(fā)生的事情,順便過渡到孩子周圍發(fā)生的日常事情,從而讓你們之間能正常的去交流,沒有矛盾,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良好的開端。
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篇7
結合孩子的特點進行溝通
在上初一之前,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列舉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初中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孩子,并表達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剛步入初一,經(jīng)歷了辛苦的小升初,都會出現(xiàn)松懈的情緒。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他明確目標,為他鼓勁。
1、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母不能成為孩子學習的拐杖,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自己動腦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勞。
2、對孩子的教育盡量是單獨的,談話性的,避免公開的申斥。
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面前。
3、多跟老師交流,隨時關注孩子的變化。
但要跟孩子說明,自己只是關心他,愿意幫助他解決問題。不是想監(jiān)視他,不是不信任他。 引導孩子結交積極上進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除了父母和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問題,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師交流,更愿意與自己的朋友分享。一個好的朋友可以引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健康的成長。
4、改變只說不做的教育方式。
盡量避免蒼白的說教,而是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表率。 對孩子一定要嚴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過于隨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為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的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比較。
在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鼓勵。孩子的成績下降的時候,一般自己已經(jīng)很傷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為家長,應該表示關切,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具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責備會疏遠他與你的距離,以致今后出了問題,也不會再主動拿出來與父母協(xié)商。
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篇8
1.注重身教,樹立威信。建議父母“十多十少”——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教;多一些讀書聲,少一些麻將聲;多一些精神上的關愛,少給一點零用錢;多一些激勵、欣賞,少一點打擊、指責;多與老師溝通一些,少與賭友交流一些;多一些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一點社會應酬的消耗;多一些讓孩子做家務的機會,少一些父母包辦替代;多一些帶孩子觀光旅游,少一些電腦、電視暢游;多一些家庭文化氛圍的創(chuàng)造,少一點物質(zhì)環(huán)境的建設;多一些心靈美的引導,少一點外表美的誘導。
2.關注孩子的成長。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父母除了行為上的無聲關注以外,還需要言語上的溝通和表達,要讓孩子知道你無聲的行為所包含的關心、關注、愛護和親近。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卻不跟孩子經(jīng)常溝通;有些父母以忙為由,忽視親子間的交流:……。這些都是引起與孩子關系淡漠的原因,所以做父母的盡可能避免這些,盡最大可能創(chuàng)造行為上的關心、關注、愛護和親近,同時用語言向孩子表達出來。只有孩子清楚明白了這些無聲的關心、關注、愛護和親近,孩子就會對父母還以尊重、愛戴和親近。
3.要創(chuàng)造和睦、祥和、穩(wěn)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zhí),當著孩子的面,應該互相支持、相互融洽、相互配合。父母、孩子之間要民主平等、和諧寬容,父母既要與孩子分享成功的愉悅、快樂以及“狂思妄想”、“奇談怪論”(青春期的孩子總會有不少“狂思妄想”,有許多“奇談怪論”,即使你不能分辨是否現(xiàn)實,是否正確,你都該像對待一件禮物一樣與孩子一起分享。專家們認為,青春期是一個克服的過程,是你與孩子重建關系的過程,是你與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你和孩子都有可能找到一把開啟彼此心扉、自由表達思想的鑰匙。當你進人了這種角色,你就能體驗到一種新的滿足感。)也要與孩子分擔創(chuàng)傷或挫折時的郁悶、痛苦;既要當孩子的聽眾,讓孩子把話說完,也要以朋友的身份給予孩子建議,讓孩子自己去覺悟和修正自己。飯桌是分享家庭時光的重要機會,但往往被忽略。父母對孩子所講的內(nèi)容很感興趣,孩子會覺得有種被尊重的感受。
作為父母,無論你多忙,都應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盡量抽時間與之討論,交談時多聽聽孩子的意見,采取一種平等的談話方式,可以避開所謂的“沖突”。當你覺得不便說就寫下來,父母寫下那些孩子不愿聽或拒絕聽的,當你把事情、道理寫下來,當孩子安靜下來,一遍遍地閱讀時,可能對他有所啟發(fā),對解決一些事情可能會更加有效。
4.無條件信任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缺點、習慣和品行基本上出自于父母和周圍環(huán)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對孩子多欣賞、贊揚其優(yōu)點,盡量包容缺點乃至錯誤,用長遠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便是孩子犯了錯誤也應該以平和語調(diào)、建議和探討的方式轉達給孩子,既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也存在缺點,也要明白幫助孩子自己判斷與覺悟所形成的自律比起他律來,效力會更顯著、更持久,也是孩子自己樂于接受的方式。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篇9
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訓導。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diào)暗含著一種態(tài)度,它同談話的內(nèi)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nèi)容更重要。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diào)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說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說話時的“正常聲音”了?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據(jù)美國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在所有的影響力中,語言占7%,音調(diào)占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占35%,可見其作為溝通工具的作用。
選擇恰當?shù)恼勗挄r機,有沖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么時機是適合談話的呢?生理規(guī)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yǎng),恢復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因為一天下來的疲勞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后,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沖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為希望,這才是批評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jié)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