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京劇如何練聲(通用6篇)
關(guān)于京劇如何練聲 篇1
“寬”,相對於窄而言,如巴松之於長笛,它們的空氣柱的直徑是不同的,長度也是不同的。人聲與樂器雖有差別,但道理相同。如果為了找寬,把管子開得像圓號一樣粗,像拉管一樣長,那還能唱嗎?應(yīng)該說,尤其是我們戲曲,根本沒有這個聲部。另外,我們唱戲也不容許由於放寬而形成低音樂器的音色,我們只能是適當?shù)胤艑,并且要寬中有窄,因為從樂器的比喻中,我們能看出寬、窄輿音的高低的關(guān)系。寬必然低些(振幅大、頻率低),窄必然高些(振幅小,頻率高),說寬中有窄者,就是要保持一定的高頻泛音。戲曲界常常有人為了把嗓子放寬,而將嗓子弄壞的例子,或是他的管子過粗,失去應(yīng)有高度,沒有調(diào)門,或者乾脆管子破裂散掉,只靠抻大喉嚨去唱。古代戲曲聲樂諺語有“寧唱一條綫,勿唱一大片”之說,對一味求寬者,是一句非常有價值的警策語。
關(guān)于京劇如何練聲 篇2
“凈”,乾凈無雜音,在聲樂上應(yīng)該說是一不漏氣,二不碰喉肌,因而無噪音。它的對立面是疵毛、沙啞不乾凈。要做到乾凈,除了聲帶要沒有毛病這一物質(zhì)條件外,還需要有較高的聲樂技巧,特別是要有很好的頭聲,也就是較高的位置,因為頭聲是最乾凈的。
關(guān)于京劇如何練聲 篇3
“亮”,這主要是音色問題了,從聲樂上來說,是使用共鳴位置靠前,故聲音聽起來比較明亮。它的反面則是悶暗。形象地比喻一下,明亮的聲音,猶如在上面鍍上了一層光亮劑“克羅美”。所以,聲樂上常常有人講要追求金屬的聲音。而嗓子暗的人,卻如帶上口罩在唱戲的聲音。
關(guān)于京劇如何練聲 篇4
“水”,就是嗓音聽上去不覺得發(fā)乾。“乾”照聲樂理論上說,首先是沒有共鳴,即只有基音而沒有好的泛音共鳴。其主要問題在於共鳴腔壁沒有彈性,也包括氣息沒有彈性。所以它的音波發(fā)出來以後,不能傳送很遠。在空氣中維持的時間也就較短,常常使人感到戛然而止。而有彈性的聲音既傳送得遠,聽起來又滋潤柔和,而音波的消失總是慢慢地由強漸弱,不讓人感到突然間沒有聲音了。做個比方,嗓子有水音的人,猶如敲鼓敲在鼓芯上的聲音,而沒有水音的嗓音,就如用一個手捂住鼓面在敲鼓。借用聲樂術(shù)語來說,就是混響的時間不長(混響是聲源停止後,聲音在一定點延續(xù)的現(xiàn)象)。人們一般只知道鑼聲很響,很少注意到鼓聲比鑼聲傳送得更遠。過去農(nóng)村裹唱所謂野臺戲時,人們在幾里路外總是先聽到鼓聲,等走近些才能聽到鑼聲。由此可見共鳴體及其彈性的重要。
關(guān)于京劇如何練聲 篇5
“膛”,有沒有膛音,就是有沒有共鳴。但它基本是指的低音共鳴。這在聲樂上講,就要多用胸腔共鳴,并將發(fā)聲位置適當靠後,以增加聲音的厚度。細薄的聲音,一定是不會膛的。要嗓音膛,就要增加一些低頻泛音,就要把共鳴腔壁適當?shù)胤跑,不能繃得太緊,這輿放松才能找到胸腔共鳴的說法是一致的。但找膛音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注意一個“太”字,太靠後聲音出不來。還要注意,不要因為找膛音,把口形扣得太厲害,否則就如同把腦袋伸在缸里說話一樣。演唱中聲音響膛,吐字不清的人,往往就是這種情況。
關(guān)于京劇如何練聲 篇6
“響”,聲音響是振幅大,共鳴用得好的結(jié)果,而這兩者都輿氣息的力度有關(guān)。頻率是指一個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shù),它的多少決定著音的高、低,而振幅是指物體每振動一次的范圍即幅度?上攵,要使振幅加大,必須要加強氣息對它的動力,至於共鳴腔和樂器一樣,你再合理、效率再高,如沒有有力的演奏,也是沒有用的。空房裹說話共鳴雖好,但你要響,也得使點勁兒說,才能增加響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