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怎樣練聲練氣(精選3篇)
京劇怎樣練聲練氣 篇1
京劇練聲練氣方法之【氣息訓(xùn)練】
(1)深吸氣以后,用這一口氣發(fā)出兩三個扎實的HEI音,不斷重復(fù)堅持數(shù)日就可以獲得自動進氣的感覺,這以后呢,要由慢到快,穩(wěn)健輕巧的連續(xù)彈發(fā)HEI音氣泡音:60秒
(2)把手放在胸口來體會一下,發(fā)這個HA音,看胸部是不是產(chǎn)生了振動,如果有了振動的話就證明你就有了胸腔共鳴,60秒
(3)搓臉:20秒
松下巴:10秒
提顴。30次,30秒
打口腔 半打哈欠:8個8拍 60秒
(4) “啊 ”-----音:a的延長音深、勻、穩(wěn)男生30秒女生25秒 5次
(5) a的直上直下飛機5次
(6) a的 繞梁音 綜合練習(xí)哼唱藍藍的天上白云飄)5次
(7) “si”——音:1分鐘。
京劇練聲練氣方法之【唇的練習(xí)】
(8)噴 雙唇緊閉 阻住氣流 突然放開發(fā)出P 。咧 先把雙唇撅起來,然后呢,向嘴角用力,向兩邊伸展。歪 先把雙唇撅起來,然后呢,向左歪再向右歪交替進行。繞 雙唇緊閉,撅起,然后呢,左轉(zhuǎn)360度,再向右轉(zhuǎn)360度,這樣交替進行,這里應(yīng)該注意到向左轉(zhuǎn)多少圈,那么向右就應(yīng)該轉(zhuǎn)多少圈。各以8*8拍練習(xí),各60秒。
京劇練聲練氣方法之【舌的練習(xí)】
(9) 刮 舌尖抵下齒背,舌體用力,用上門齒的齒沿刮舌尖和舌面,反復(fù)進行。彈 先把力量集中在舌尖,抵住上齒齦,堵住氣流,堵住呼出的氣流,然后呢,突然打開爆發(fā)出te音,反復(fù)進行。頂 先閉唇,用舌尖來頂左右的內(nèi)頰,交替進行。轉(zhuǎn) 閉唇把舌尖伸到齒唇的中間,先向順時針方向環(huán)繞360度,然后再按逆時針方向環(huán)繞360度,這樣交替來進行,這樣交替進行。
(10)數(shù)“數(shù)兒”:一口氣由1數(shù)到30,3次,3分鐘。
(11)打棗繞口令
(12)繞口令:任選10段,10分鐘。
京劇怎樣練聲練氣 篇2
先從發(fā)聲談起。我的唱是真假聲合用,更確切的說是主要的用小嗓, 適當摻用一些近于大嗓的發(fā)聲。這并不是這一句或某幾個字用小嗓, 另一句或某幾個字用大嗓, 而是每一段、每一句、甚至到每個字的發(fā)聲都是大小嗓合用, 只不過根據(jù)字清、情真的要求,使用程度有所不同。根據(jù)我的體會,京劇旦角的唱使用大小嗓結(jié)合的發(fā)聲方法, 有助于讓觀眾聽懂唱詞。這也可以舉地方戲為旁證, 像評劇、黃梅戲等, 旦角的唱基本上是用大嗓, 不大存在唱詞聽不懂的問題, 這可能是由于大嗓( 真音)音質(zhì)純, 裝飾音少, 音量低, 浮音少的關(guān)系。
但是, 京劇的旦角又不能完全用大嗓, 完全用大嗓唱不像京劇, 所以我采用大小嗓合用,唱起來既有京劇特色又使人易于聽懂。例如《碧波仙子》中的〔南梆子) “ 躍寒潭沖銀霧忙把岸上” , 其中的“ 潭” “ 霧” “ 上”三字在小嗓中摻用的大嗓就多一些。“ 觀看這人間的美好風(fēng)光” , 其中的“ 觀” “ 光” 在小嗓中摻用的大嗓也多一些, 而“ 美” 和“ 風(fēng)” 則用的大嗓就少些。
要做到字清句明, 還要注意吐字的輕重、間隔和尖團等問題。關(guān)于字音的輕重, 明代曲家沈?qū)櫧椩凇抖惹氈分姓f: “ 字母貫通三十六, 要分清濁重和輕; 會得這些立妙法, 世間無字不知音。” 有人認為只要把每個字都用力重唱, 就會清楚, 其實不一定。
有些字需要重唱, 如幫、澇、并、明、非、敷、奉、微… … 不重唱不易唱準。但, 并不是任何字都需重唱。我過去不大明白這個道理, 差不多的字都重唱, 以為這樣觀眾就能聽清楚, 結(jié)果倒把有的字唱“ 拙” 了, 觀眾反而更聽不清楚。后來才逐漸體會到有的字可以重唱, 有些字則須輕唱, 甚至有的字只是一帶而過, 效果反而好。通常一句唱詞至少有七、八個字, 不僅在字義上, 就是在字音上彼此也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 這就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shù)胤直孑p重。例如: 《碧波仙子》
其中的“ 爛” 字若過分用力就會唱成“ 蘭”字, 所以我唱時, 從“ 石” 字就開始注意,用個曲折的墊襯, 到了“ 爛” 字輕輕一帶,字音就正了。因為“ 枯” “ 石” “ 情” “ 難”四字都是平聲, “ 爛” 字是在四個平聲字中間的唯一的仄聲字, 即使輕輕一帶它也能鮮明地突出出來。又如《盤夫》中“ 莫不是我蘭貞容貌丑” , 其中的“ 蘭” 字如果唱重了不但不好聽而且容易唱成“ 爛” 字, 如果輕輕一帶, 這個“ 蘭” 字反而倒清楚悅耳。
在一句唱詞中字與字的間隔如果不清楚全連在一起, 斷字不明顯, 那也不易聽清。例如《陳妙常》中
“ 承蒙” 二字必須斷開唱, 才清楚。又如《碧波仙子》中“ 倒叫我羞答答有口難張”“咫尺天涯難相見” 這兩句中的“ 答答”“咫尺”都斷開唱, 把字之間間隔擺開, 就容易聽清。
關(guān)于尖團字, 我咬字時基本上也是遵循“ 尖團分明” 的原則, 不過我也不完全拘泥于成法, 有時根據(jù)劇中人物感情的變化, 或者唱詞中字和字的聯(lián)系, 作一些適當?shù)母膭。如《花田錯》中的“ 在渡仙橋前遇才郎” ,其中的“ 仙” 和“ 前” 按規(guī)矩都應(yīng)唱尖字,而我則把“ 前” 字唱成團字, “ 仙” 字仍唱尖字, 因為兩個字距離太近, 都唱尖字, 既不好聽, 又不清楚。此外還有上口字, 我也是基本上遵循成法的。但是, 遇到上口字觀眾不易聽清, 也有改動的時候。例如《盤夫》中的“ 誰知夫妻是冤家” 其中的“ 知” 字的腔既高又長,而全句中仄聲字很少, 所以我把這個字仍按上口唱。但同劇中另一句唱詞“ 可知道朱買臣五十才中” , 同樣是一個“ 知” 字, 但因這一句中仄聲字較多, 而“ 知” 字的腔又短,緊挨著的“ 朱” 字又是個上口字, 所以我就把這個“ 知” 字改用京音不上口, 也容易聽清, 而且也較符合人物當時的語氣和感情。我對尖團字及上口字改與不改的原則是: 一清楚易懂, 二悅耳動聽, 根據(jù)具體情況, 對待不同的唱腔和情感加以具體分析,酌量是否需要改動和如何改動。
伴奏對唱關(guān)系很大。我的樂隊伴奏的聲音一般說是比較輕的, 目的是為了突出唱腔和吐字, 特別是胡琴和二胡的音量輕, 不讓胡琴與演員形成競賽, 免得繁復(fù)的琴聲把字、腔、氣口遮住。這點我是受了已故著名京韻大鼓演員白云鵬先生的啟發(fā)。白先生嗓音不高, 但卻字字真切, 句句入耳, 除了發(fā)音、吐字的技巧高之外, 凡是白先生極精采的唱, 伴奏都是既輕又低, 讓觀眾充分欣賞白先生的字眼、唱腔和音色的美妙。所以, 我多次調(diào)整了和琴師的關(guān)系, 我們一起研究了一些避免因伴奏影響吐字真切和清晰的方法。我絕不是有意貶低伴奏的作用, 需要突出伴奏音樂的時候仍然要放足; 如果伴奏對吐字行腔有影響, 就需輕一些, 總之要使伴奏的勁使在刀刃上, 不能與演員競賽, 也不能全陰下來。如《碧波仙子》中的“ 戰(zhàn)神將抗天兵壯志難移” , “ 移” 字腔長
而且是并嘴音, 伴奏就輕一些; 《盤夫》中的“ 掌上明珠閨中花” , “ 花” 是張嘴音, 音量大, 伴奏也隨之而放, 用不著陰下來。又像演員拔高的時候, 伴奏音量也不能太輕, 而應(yīng)滿弓子放, 這樣才能鋪襯演員的唱, 為演員的唱增加氣氛。
我覺得, 為了使觀眾一字一句聽清楚,發(fā)聲、吐字、伴奏三方面需要互相聯(lián)系, 互相配合。當然, 在這個問題上, 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如為了吐字清, 有的字唱得不夠美, “ 拙” 了一些; 有時不注意口形, 等等,今后都要注意改正。另外, 我的念白、吐字、發(fā)聲的方法, 也基本上和我的唱一樣, 這里就不瞥述了。
京劇怎樣練聲練氣 篇3
“膛”,有沒有膛音,就是有沒有共鳴。但它基本是指的低音共鳴。這在聲樂上講,就要多用胸腔共鳴,并將發(fā)聲位置適當靠後,以增加聲音的厚度。細薄的聲音,一定是不會膛的。要嗓音膛,就要增加一些低頻泛音,就要把共鳴腔壁適當?shù)胤跑洠荒芸嚨锰o,這輿放松才能找到胸腔共鳴的說法是一致的。但找膛音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注意一個“太”字,太靠後聲音出不來。還要注意,不要因為找膛音,把口形扣得太厲害,否則就如同把腦袋伸在缸里說話一樣。演唱中聲音響膛,吐字不清的人,往往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