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與充電器
一次開會,聽某校長說:教師應是“充電器”,而不應是人們常說的“蠟燭”。我聽后,覺得這個提法既新鮮,又耐人尋味。
一直以來,在歌頌老師一類的文章中,我們習慣性的使用蠟燭、春蠶、園丁、橋梁、靈魂工程師等這些對老師的雅稱,“充電器”這個比喻的出現,并不是老師雅稱數量上的簡單增加,而是對老師職能特點的新的詮釋。在今天來看,“充電器”這一比喻既科學又時尚,既富有技術含量又充滿人文精神。而先前那些溢美之詞不是略顯死板就是過于陳舊,不是欠缺美感就是過于悲壯。
我們拿蠟燭來講吧,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以毀滅自己作為代價,但奉獻的光明卻是短暫而又有限的,亮度夠不夠?惠及的人多不多?效果怎么樣?我想這些都是值得置疑的,然而毀滅卻是必然的。此外,蠟燭早已成了淘汰的照明工具,電燈,日光燈等早已取而替之。只有在偶爾遇到停電的時候,人們才會把它翻找出來以解燒眉之急。我想,在將來,蠟燭或許只能出現在生日蛋糕或者浪漫的燭光晚會中了。那時,蠟燭的作用并不是照明,而只是一種點綴罷了。因為亮度不夠,無益于環(huán)保且容易引起火災,蠟燭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老師應當不至于如此悲哀吧?或許你要說,蠟燭的獻身精神還是應發(fā)揚的吧?沒錯,精神誠然可嘉,但獻身就犯不上了。老師是教育事業(yè)最珍貴的資源,教育事業(yè)是誨人不倦的事業(yè),而不是“毀”人不倦的事業(yè)。并且在攻城略地、不共戴天的戰(zhàn)爭中,獲勝的最高境界是不損一兵一卒,不費一槍一彈。教育不是戰(zhàn)爭,流血大可不必。
充電器就不同了,它是能量的源泉,是動力的保障。只要讓它連接到電源,它便可以無盡無休地賦予,并且它在賦予以后,自身毫發(fā)不傷。這些都是蠟燭難以望其肩背的。充電器的效能是巨大的,它的服務對象是廣泛的,它的生命是長久的。在知識大爆炸的21世紀,知識信息的產生與傳播速度愈來愈快,知識更新的周期愈來愈短。很多人在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以后都深感自身的知識貯備不夠而去進修深造,人們把這種舉動稱之為"充電"。作為老師,肩負著傳授知識,培育人才的重擔,更應緊跟時代,更新觀念,加強學習,充實自我。"吃老本"的想法過去行不通,現在更是行不通了。要想賦予別人更多,自己就必須擁有更多;要想勝任老師工作,就必須常常連接知識的海洋,汲取知識的能量,做一只高性能的“充電器”。
教育事業(yè)不是一夕一朝的事業(yè),教育事業(yè)也不是戰(zhàn)爭。時代不斷變化,科學一日千里,老師只有成為“充電器”,才能為這一偉大的事業(yè)長久高效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