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夢想
記憶無法復(fù)制,而回憶卻信手拈來。
有一個老朋友,讀書,風(fēng)雪寒冬,始終不離不棄,體味著百態(tài),溫暖著內(nèi)心;有一個老伙伴,夢想,高瞻遠矚,只能望其項背,給你個目標(biāo),增添正能量。
初識字,好讀書,一發(fā)而不可收的翻遍了家里所有能讀的東西,用自己稚嫩的聲音,伴隨著蹩腳的普通話,逐字逐句。在此過程中清楚的記住了正屋墻上貼的關(guān)于祖訓(xùn)中的一句話:教會后代讀與耕。當(dāng)初并不懂其含義,問父母,答曰:好好讀書,得獎狀。這是最簡單的關(guān)于讀書與夢想的話題了吧,或許樸實的爸媽并不深知讀書與夢想的關(guān)系,但身在社會最底層的他們最能明白讀書的重要性,而那句得大紅花應(yīng)該就是渴望我實現(xiàn)的夢想。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求學(xué)中不斷成長的我逐漸消化著讀書的含義,而對于讀書與夢想的話題有了更為真切的理解與感受——它反映了是一個民族發(fā)展變化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在整個中國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飽讀詩書而心懷天下的孔子,在禮現(xiàn)夢想而努力,而有壞樂崩的時代,卻是難覓其主,空有一腔抱負無法施展,于是就有了論語中的“述而不作”,也即史記中“仲尼厄而做春秋”。作為素王的孔子,他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也即內(nèi)圣而外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他們都積極入世,這是很多讀書人的夢想。到了北宋大儒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今世開太平”,可以看做對古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具體闡釋了,從中可以看出儒生的責(zé)任感,使命感,以及渴望流芳百世的夢想。
古之讀書人通過讀書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積極參加科舉考試而進入仕途,不斷為實的是仕途不得意而無法實現(xiàn)心中的夢想,繼而轉(zhuǎn)入著書立說來為夢想營造一個王國。
陶淵明做官后而深知為官的陰暗,險惡,向往寧靜的田園生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他在《桃花源記》中營造的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正是夢想的真實寫照!巴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依然自樂”。吳承恩在《西游記》中描述的花果山亦是至美至純的圣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也正是他所夢想的其樂融融的避風(fēng)港灣。讀書之人經(jīng)由逐年的閱讀積累,并結(jié)合所處在的環(huán)境,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有了所向往的世界,那便是夢中的家園。
古今文化一脈相傳,這點在讀書與夢想的話題上得到了最為深刻的體現(xiàn)。
偉大總理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國之危難之際,激勵了多少讀書人前仆后繼投入救中國的行列。毛澤東早年外出求學(xué),在離開家鄉(xiāng)時他給父親寫了封信,“孩兒立志出邊關(guān),學(xué)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一代梟雄氣概展露無遺。就是這樣一個讀書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立。一轉(zhuǎn)眼,“中國夢”的概念響徹中華大地,鼓舞著人們向著民族偉大復(fù)興的夢想而努力。中國夢的實現(xiàn),離不開讀書人的參與,民族的偉大復(fù)興需要知識來作為推動力,而讀書獲取知識,知識武裝大腦,實現(xiàn)了個人夢,進而實現(xiàn)中國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洪流淹沒了高大的城池,埋葬了高雅的殿堂,有些歷史不忍回顧。書籍可以被焚燒,讀書人可以被坑殺,但阻擋不了的是讀書人對于夢想的追求,大浪淘沙,我自巋然不動;釜底抽薪,但我心中有夢!皶侨祟愡M步的階梯”,但在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快餐文化、讀圖時代迎面撲來,來不及品味與思考就被卷入現(xiàn)實的狂風(fēng)中,F(xiàn)在的很多書讀起來遠不及經(jīng)典而味同嚼蠟,讓人乏味。現(xiàn)代社會也很少有讀書人能體會到“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總相親”的感覺了,那我不禁想問問:沒了讀書,我們讀書人的夢想何在?
讀書凈化心靈,偷得浮生半日閑而與讀書為伴,不為匆匆的腳步而束縛,從容讀書,用心讀書,摒棄浮躁的社會干擾,回歸精神家園,面對最真實的自己。讀書的樂趣,不在于讀了一篇多么好的故事,而在于在讀書的過程能讀到別人的思想,也能讀出自己的夢想。一個有漫長文明的國度是有讀書文化的,一個智慧的民族是熱愛讀書的。
書,我的老朋友,有你真好。夢想,你在等我嗎?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