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與《三國志》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從小,《三國演義》就在我腦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從看電視,爸爸講故事到自己看書閱讀!度龂萘x》不知看了幾遍,聽了幾次,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著眾多謀略的大人物---諸葛亮。
今天,我再次把《三國演義》翻出來,看了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為什么只看這兩回呢?因為我今天學(xué)習(xí)了陳壽寫的《三國志》中的《隆中對》。它們一個是小說,一個是史書,各有各的優(yōu)點。
《隆中對》中只用了“凡三往,乃見”幾個字來體現(xiàn)劉備三顧茅廬這事件,而《三國演義》中卻用了兩個回合來描述這件事情。讓我看到了陳壽的語言簡潔,羅貫中想象豐富。不僅這樣,《三國演義》中還描寫了一位神人,他是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文中是這樣描寫的:“忽見一人容貌軒昂,風(fēng)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這里不僅把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而且讓讀者有著如見其人的感覺。并且《三國演義》中還把劉備與崔州平的對話描寫了出來:“玄德曰:‘此必臥龍先生也!’急下馬向前施禮,問曰:‘先生非臥龍否?’其人曰:‘將軍是誰?’玄德曰:‘劉備也!淙嗽唬骸岱强酌,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略唬骸寐劥竺,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權(quán)坐,請教一言!薄度龂萘x》的作者羅貫中不僅把人物描寫得栩栩如生,而且只根據(jù)史書中幾個字便展開了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感覺到了羅貫中的想象力豐富和知識淵博。
然而,兩本巨著都有相同之處。在孔明對劉備提議建的那一部分,兩文幾乎相同,只是羅貫中還在這一部分刻畫了另一形象:
“言罷,命童子取畫一軸,掛于中堂,指謂玄德曰。”
羅貫中不僅把人物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而且語言生動形象,而陳壽的語言精練、簡潔。
《三國志》是一本史書,一本巨著,如果沒有《三國志》,那么羅貫中又是怎樣展開想象,寫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呢?
兩本巨著都有自己的風(fēng)格與優(yōu)點,兩本書讓我學(xué)到了小說的描寫與修飾,讓我認(rèn)識到史書中語言的簡潔。兩本書中我都得到了寫作文的方法,也讓我知道該如何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