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戲曲作文10篇
1
永恒的風韻—戲曲
多少年了,中國的戲曲仍在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著,不斷的流傳著,有著各自獨特的唱腔,鮮明的民族風格的戲曲,是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最好見證,它凝聚了我們歷史深厚的內(nèi)涵和悠長的韻味。
古起元曲至今,中國的戲曲幾千年的歷史,雍容高貴的京劇,典雅別致的昆劇,高亢悲涼的梆子戲,婉轉(zhuǎn)輕柔的越劇,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本土的特點,悠長的歷史和獨特的唱腔,戲曲那高貴別致的藝術(shù)都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在這里。優(yōu)美的曲調(diào)配上獨特的唱腔,讓人也仿佛置身于其中。曾經(jīng),我也聽說過我們的粵劇《帝女花》,里面那蒼涼悲楚的曲調(diào)。秋風瑟瑟,皎潔的月色,把帝女花的凄慘悲涼的心情也不知不覺的透露出來。我也不得不佩服戲曲的精妙內(nèi)涵!
可是如今代表著中國幾千年文化歷史的戲曲仿佛也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逐漸被我們淡忘淡忘……現(xiàn)在流行的含糊不清的jay式唱腔才是眾多青少年極力追求,熱捧的,而誰有還會想到那地地道道的古老國粹——戲曲呢?對于我們的幾千年文化的見證,早已被我他們帶上“老土”的稱號,如果在街上問幾個人,當今最紅的歌星是誰,我想他們一定能脫口而出,可誰又會知道我國的四大名旦是誰呢?其實流行音樂并非不好,可在此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中國的國粹,無論如何,它是歷史的見證,智慧的結(jié)晶,文化的奠基,他還是永遠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他永遠是我們的瑰寶,永恒的歷史,永遠不變。
無論多少年后,戲曲永遠是我們永恒的風韻!
2
戲曲的藝術(shù)魅力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jīng)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jié)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嘗嘗。”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么的有藝術(shù)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么的熱衷于這些戲曲,那么喜愛戲曲。
我現(xiàn)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guān)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wǎng)絡,我們似乎已經(jīng)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shù)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shù),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3
聽戲
最近在聽戲曲.
雖然有些聽不懂,但湊合著咿咿呀呀地學兩句倒是樂趣.
禁不住贊嘆中國的戲曲文化,如此多的流派與劇種.真如毛老爺說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當然,對于我等急需掃盲的人來說,聽經(jīng)典是最方便可學的.
于是,聽越劇《紅樓夢》,這部劇我的父輩們都是耳熟能詳?shù),到我們這里,唯一記得的就是一句"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聽爸爸說,他們那會兒放越劇紅樓夢電影的時候,有位半大小子在林黛玉死時激動得跑上臺去,沖著那投影的帆布大叫"你別這樣!林妹妹,你等等我呀"究竟是謠傳還是確有其事現(xiàn)在已無從考證,但這人我倒還見過,憑他那股拗勁,我想這樣的舉動發(fā)生在他的身上不是沒有可能的.這我岔遠了.
還有就是聽京劇選段.曾經(jīng)我搞不懂唱京劇的人干嘛要裝出那個古怪樣,雙目圓睜,嘴張得大大的.腮部青筋盡暴,樣子實在不好看.可覺得女子的裝顏很美,粉面桃花的,丹唇白齒,一顰一笑,招招式式,盡是功夫.也實在是佩服.關(guān)鍵是京劇的精神氣特給人提氣.不愧是國粹.可不能毀在我們這代人的手上.好歹略通些皮毛,不至叫人恥笑.
黃梅戲比較容易懂,主要是《天仙配》太深入人心了,咬字發(fā)音也與現(xiàn)在無什么區(qū)別.
其他的如蘇北人的淮劇,揚劇,廣東人的粵劇,上海人的滬劇,河南的豫劇,東北的二人傳之類的,劇種如此繁多,方言又差異太大.
我且慢慢聽吧!
4
永恒的風韻—戲曲
古起元曲至今,中國的戲曲幾千年的歷史,雍容高貴的京劇,典雅別致的昆劇,高亢悲涼的梆子戲,婉轉(zhuǎn)輕柔的越劇,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本土的特點,悠長的歷史和獨特的唱腔,戲曲那高貴別致的藝術(shù)都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在這里。優(yōu)美的曲調(diào)配上獨特的唱腔,讓人也仿佛置身于其中。曾經(jīng),我也聽說過我們的粵劇《帝女花》,里面那蒼涼悲楚的曲調(diào)。秋風瑟瑟,皎潔的月色,把帝女花的凄慘悲涼的心情也不知不覺的透露出來。我也不得不佩服戲曲的精妙內(nèi)涵。
多少年了,中國的戲曲仍在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著,不斷的流傳著,有著各自獨特的唱腔,鮮明的民族風格的戲曲,是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最好見證,它凝聚了我們歷史深厚的內(nèi)涵和悠長的韻味。
可是如今代表著中國幾千年文化歷史的戲曲仿佛也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逐漸被我們淡忘淡忘……現(xiàn)在流行的含糊不清的jay式唱腔才是眾多青少年極力追求,熱捧的,而誰有還會想到那地地道道的古老國粹——戲曲呢?對于我們的幾千年文化的見證,早已被我他們帶上“老土”的稱號,如果在街上問幾個人,當今最紅的歌星是誰,我想他們一定能脫口而出,可誰又會知道我國的四大名旦是誰呢?其實流行音樂并非不好,可在此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中國的國粹,無論如何,它是歷史的見證,智慧的結(jié)晶,文化的奠基,他還是永遠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他永遠是我們的瑰寶,永恒的歷史,永遠不變。
無論多少年后,戲曲永遠是我們永恒的風韻。
5
京劇
我最喜歡的戲劇是京劇,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2XX年的歷史,京劇更是我們中國的“國粹”!
京劇已經(jīng)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博采眾長,是中國戲曲藝術(shù)中的瑰寶。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chǔ)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yōu)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tǒng),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diào)、高拔子和吹腔。京劇較擅長于表現(xiàn)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龍?zhí)灼咝,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的戲劇情節(jié)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敘事過程中展現(xiàn)優(yōu)美,它不用緊張、激烈、刺激的劇情吸引觀眾;京劇的音樂伴奏是安穩(wěn)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給人一種天衣無縫的安穩(wěn)感覺;京劇的表演風格是安詳?shù),既不過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嘆,從不強調(diào)暴力和血腥。京劇在發(fā)展,在創(chuàng)新,在與時俱進,并沒有安于現(xiàn)狀,安常處順;京劇在推陳出新,并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弘揚安和、安穩(wěn)、安詳?shù)娘L貌,才能安坐戲劇舞臺“國粹”的王座安然不動!
1960年,周總理曾在北京新街口總政排演場觀看京劇《霸王別姬》。戲劇開始,劉邦發(fā)兵攻打項羽。群臣紛紛勸諫,項羽不聽?偫碚f:“一人言堂!表椨鸹氐交蕦m,虞姬又規(guī)勸,項羽還是不聽?偫碚f:“一家之長。”當演到項羽孤軍陷入設好的埋伏時,總理道:“一籌莫展!碑斢菁渚瓢参宽椨饡r,總理說:“一曲挽歌!彼拿娉瑁瑵h兵將至,虞姬拔劍自刎,全場劇終時,總理又說:“一敗涂地!笨偫韮H用20個字就概括了項羽失敗的全過程,堪稱妙絕。
京劇是國粹,是我們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遺憾的是現(xiàn)在許多青少年對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看“超女”……他們并不喜歡聽戲劇,更不要說看我國的“國粹”——京劇了。很多人都認為京劇和無聊,很老土,不如現(xiàn)在的音樂那么有趣,那么流行。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聽戲劇,而拋棄了我們的“國粹”,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劇,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
5
戲曲藝術(shù)——舊時輝煌
仙居古鎮(zhèn)的路是泥濘的,雨天幾乎難走人;仙居古鎮(zhèn)的路是狹窄的,小車幾乎難?;仙居古鎮(zhèn)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幾乎難遇人。
我獨自在古鎮(zhèn)走著,一座高大寬闊的古園吸引了我。跨過半膝高的門檻,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一別致的戲臺!芭,是戲院!
五丈高的戲臺,散發(fā)著神秘的而古樸的氣息,我忍不住東張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我猛一回頭,驀地發(fā)現(xiàn)戲臺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頭發(fā)花白的老人,身強力壯的青年,衣著高貴的富人,衣衫襤褸的窮人……戲臺上方,依然人如云煙。很多人都在上方伸著腦袋,似乎在等待些什么。孩子們在人群中嬉戲打鬧,一片嘈雜;鄰邊兒有個大媽,同樣在向外張望,還嗑起了瓜子,一個勁兒地往下吐。臺下的人都好不情愿地看瓜子殼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臉,吵得不可開交,到處是鬧哄哄的一片。
“嗆嗆嗆嗆一噌——”全場驟然鴉雀無聲。我也慌忙后退了幾步,想探個究竟。只見一個“紅眼”俏女邁著扭捏的碎步出場了。著裝很是簡單,僅陳舊破爛的戲服,臉上幾抹淡淡的妝術(shù),便繪成了一個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臉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著她飄。耳邊響起一陣如雷掌聲。臺下一人大吼:“祝英臺,好!”
原來是“梁!,我擦亮了眼。
祝英臺蹺著蘭花指左一點,右一指,那表情極為夸張,紅色的粉底反襯著柳般細目,櫻桃小嘴念著歌樣的戲詞,慢慢吟唱著,一個字似乎拖上了幾分鐘。那永遠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轉(zhuǎn)著。
許久,“藍袍”俊生大模大樣從后臺繞出來,和著祝英臺的曲調(diào)唱起來,唱得剛強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臺是柔美,他則是剛毅,兩者結(jié)合就是纏綿。場下幾十個人都激動地吼起來,掌聲似乎從未停過。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發(fā)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驟驚。戲曲聲停了,掌聲停了。臺上臺下所有人都似乎與梁祝一同“化蝶”了,就連那住大媽吐得一地的瓜子殼都不翼而飛了。
整所園子依舊冷清冷清的,泥濘泥濘的。
惟剩下眼前這個并不相識的百歲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問這里過去干嗎用,他說表演越;我又問這里現(xiàn)在干嗎用,他說這是他們住的地方。
據(jù)說,留守下來的除上百歲老人便是不滿十歲的孩童,壯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里的人越來越少。沒人聽戲劇,戲臺也成了沒用的東西了。
但是無論再殘舊、泥濘、冷清……久經(jīng)歲月的滄桑的一磚一瓦見證了戲曲藝術(shù)舊時的輝煌。臺下現(xiàn)在只有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個年幼的我,在傾聽著若隱若現(xiàn)的吟唱聲……
6
家鄉(xiāng)的戲曲藝術(shù)——越劇
朋友,你一定欣賞過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經(jīng)陶醉過多少中外華人。你可知道曲子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何處?對了,那就是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你聽,曲子的旋律有越劇的影子。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藝術(shù)——越劇,具有傳統(tǒng)東方文化特色的戲劇。
越劇是一個成熟的劇種,它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yōu)美抒情的風格、清新亮麗的曲調(diào),卻又不失激情與高亢的特點,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
越劇發(fā)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19xx年,落地唱書搬上舞臺,經(jīng)歷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從嵊州經(jīng)紹興、寧波、杭州到上海,發(fā)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曲。
抗日戰(zhàn)爭期間,部分越劇演員在敵偽統(tǒng)治下的上海雖然演了一些有積極意義的好戲,但改革主要還是在形式上,越劇內(nèi)容并沒有較大的突破。1942年越劇改革以后,越劇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戲迅速發(fā)展成為適應現(xiàn)代舞臺條件的、有較強綜合性的劇種。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在幾代越劇藝人的努力下,越劇終于贏得廣大觀眾的歡迎,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fā)展,也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但是,時代在發(fā)展變化,到了現(xiàn)在,曾經(jīng)輝煌的越劇漸漸地沉默下來了。雖然有人極力在挽救越劇,但現(xiàn)實總是殘酷的。這里有一個其型的例子:新晉梅花獎得主——上海著名越劇演員蕭雅來杭州連續(xù)舉辦專場越劇演出,據(jù)了解,從4月1日的第一場演出開始,上座率就沒有超過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當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過各種渠道拿來的贈票。
不管怎么樣,越劇的觀眾越來越少,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當今的越劇危機已經(jīng)很明顯了:一是越劇劇團全面萎縮,現(xiàn)在除上海、江蘇、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幾乎沒有專業(yè)越劇團。二是觀眾群體少,范圍窄。越劇觀眾大多是5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年輕人很少有人問津。三是目前越劇自身劇目老、節(jié)奏慢,缺乏改革和創(chuàng)新,一成不變,像個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會爭企業(yè)投入少、關(guān)注少,不重視。
在越劇走向衰落的同時,我仍然欣喜地看見,越劇界人士為振興家鄉(xiāng)藝術(shù)執(zhí)著地奮斗著。他們把現(xiàn)代藝術(shù)元素融入越劇表演,用現(xiàn)代舞臺、音響、燈光營造現(xiàn)代化的氣氛。以吸引年輕一代的觀眾;劇本的創(chuàng)作也力求創(chuàng)新,如現(xiàn)代越劇《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確給越劇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舞臺越劇沒落的同時,社區(qū)里、廣場上戲曲演員的表演卻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歡迎。這些確實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越劇,我家鄉(xiāng)的藝術(shù),你的將來會是怎樣的呢?
7
我愛呂劇
大家可能想不到,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各種戲劇中,惟一吸引我的竟是呂劇,這讓人感到很驚訝。不過,這實在沒有什么稀奇的。我喜歡呂劇,是因為我們村里的呂劇迷特別多,而且每年都要唱戲。時間主要集中在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之間,地點就在我們村的舊學校里。戲臺后面原是教室,此時成了化妝室。上小學時,我總愛跑去看,一場同樣的戲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當時,雖然看不懂演的是什么,但那豪華的場景、鮮艷的服裝卻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好像每次去主要是為了看那些衣服、頭飾,去看熱鬧,而不是去聽戲。
現(xiàn)在我已是一名中學生了,去看戲不再只是為了看場景看服裝,主要是聽戲。你看,帷幕一拉開,只見一個個姑娘蓮步輕移,環(huán)佩丁當。這時,我會目不轉(zhuǎn)睛地看個夠。常演的呂劇有《李二嫂改嫁》、《王二小趕腳》、《墻頭記》、《龍鳳面》、《雙蝴蝶》等。印象中,劇里的人物個個清秀美麗,形象動人。記得一位戲劇家曾說過,民間藝術(shù)是在人民的生產(chǎn)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產(chǎn)生的。我感覺,呂劇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地方,是它與我們農(nóng)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差不多每一出呂劇都是根據(jù)人們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事情編寫成的,因而具有樸素真實的特點。人們歌唱它,演奏它,總是有感而發(fā)的,所表現(xiàn)的感情是真摯的。應當說,這便是呂劇的魅力所在。呂劇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而吸引了我。
我喜歡呂劇的另一個原因是,爺爺是演了幾十年呂劇的老演員,我從小耳濡目染。我很敬佩爺爺,他不但能唱出男女不同的聲音,還能夠唱出感情。有時,唱著唱著,他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F(xiàn)在,爺爺雖然已年邁,但唱上幾段還蠻有滋味。平時走路,他還不自覺地顯露出演戲時的姿勢。因為經(jīng)常聽爺爺講述,并常跟他去看戲,所以,我對呂劇更加喜愛了。
呂劇是我們山東的地方劇種。呂劇人美、舞美、曲美,極具表現(xiàn)力,我想,這大概是呂劇擁有成千上萬呂劇迷的根本原因吧。但愿心愛的呂劇久唱不衰,永遠散發(fā)出誘人的魅力。
8
走近父親的秦腔
父親愛唱秦腔,常扮演老生的角色。每到新年,他總要在村里的戲臺上唱上個三本五折,七天八晚。小時候的我并不知道秦腔是什么,然而就是喜歡聽那有板有眼的調(diào)子,覺得如同那時常愛吃的酸杏一樣有味。于是,每到新年,就盼秦腔;每到秦腔演出時,則看得廢寢忘食,毫無倦意。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父親對我癡迷秦腔的言行表示反對。他說什么“唱戲是下賤人的職業(yè),學好了也無用處”啦,什么“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啦。我聽了似懂非懂,嘴里雖然答應著,心里卻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然而我畢竟聽從了父親的話,被父親送到了學校。日子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流過,秦腔的影子離我越來越遠。父親那寬厚結(jié)實的胸背遮住了我透視他心靈的眼睛,當我聽他唱那一折折聲情并茂的秦腔時,也體味不出他那復雜的思想感情。
人生如戲,轉(zhuǎn)眼間已演了幾折,當我戴著中學生;諒臒o知逐漸走向成熟時,我才漸漸從心靈上走近父親。雖然他的“唱戲是下賤人的職業(yè)”的觀點帶著濃厚的封建思想,雖然我對沒能學唱味道醇厚、令人蕩氣回腸的秦腔感到遺憾,但我還是很感激他。是父親讓我學到了知識,走近他的秦腔。那一聲聲時而悲壯,時而婉約,時而蒼涼的調(diào)子無不代表著他的思想感情,也從側(cè)面反映了世事盛衰、人生百味。秦腔已成為父親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秦腔寄寓著他全部的情懷。高興的時候,他會在火炕上一邊品茶一邊唱;憂悶的時候,他也會唱上幾句。父親的一些性格特點在唱戲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記得在臺上演出時,別的演員都不愿演不光彩的角色,可父親卻很樂意,他認為演這些角色更有教育意義。有人說他太固執(zhí),他卻笑道:“唱戲的,何必當真呢?”父親也挺有責任感,同臺演員在演出時卡了殼忘了臺詞,他就及時小聲告訴對方。他說不能蒙混過關(guān),讓臺下的觀眾笑話,有的觀眾不懂,可他們中也有行家哩。村里有個老阿婆,一生無依無靠,孤獨凄慘,平日里就愛聽秦腔,父親知道這個情況后,一有空就去給她唱。每當秦腔從老阿婆的屋里傳出時,村里就有人說:“聽,戲癮犯了又沒處唱了!笨晌抑溃且宦暵暤那厍患耐兄赣H對老阿婆的安慰和同情,村里人哪知他的內(nèi)心呢!
走近父親,走近他的秦腔,我細細聆聽著,我深深思考著。
9
家鄉(xiāng)戲——川劇
我的家鄉(xiāng),在中國也算是有名的,川菜的發(fā)祥地——四川。這個四川啊,不光有好吃的川菜,優(yōu)美的景色,還有我們富有特色的川劇。
川劇的歷史,也算比較悠久了,據(jù)記載,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會館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長期的發(fā)展衍變中,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diào)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shù),從而促進了四川地方戲曲劇種——川劇的發(fā)展。
要說川劇的種類,那可是多了。川劇有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diào)五種聲腔和為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嗩吶曲牌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yǎng),與四川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匯結(jié)合,衍變形成為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jié)構(gòu)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先來說一說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詞白典雅,格律規(guī)嚴,演唱時特別講究字正腔圓,加之曲牌曲折,節(jié)奏緩慢;高腔是川劇中最重要的一種聲腔,它結(jié)合了四川方言、民間歌謠、勞動號子、發(fā)間說唱等形式。幾經(jīng)加工和提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音樂;川劇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黃二類聲腔的合稱,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故統(tǒng)稱胡琴。正調(diào)二黃宜表現(xiàn)深沉、嚴肅、委婉和輕快的情緒,反二黃宜表現(xiàn)蒼涼、凄苦、悲憤的情緒,老調(diào)則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緒。川劇西皮腔與二黃腔的音樂性格相反,具有明朗、瀟灑、激越、簡練、流暢的品格……
川劇的種類太多了,實在介紹不過來。這些你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一樣,你絕對看過,那就是我們四川川劇的變臉。那令人眼花繚亂的臉譜,那種速度,那種神奇,讓人看一眼就能牢記在心。變臉的方法大體上分為三種,它們是“抹臉”、“吹臉”、“扯臉”。
抹臉,是演員將化妝油彩預先涂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在臉上一抹,便可以使臉成為另一種顏色;吹臉,是演員將粉末狀的化妝品(金粉、墨粉、銀粉)放置在舞臺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內(nèi)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類器皿中,到時閉眼、閉氣、用口一吹,便使臉色變色;扯臉,是演員將畫在綢了上的若干張臉譜疊在一起蒙在臉上,每一張臉譜有一根特定的絲線,并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隨著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的迅速扯下來。此法貴在巧妙、干凈、利落;運氣變臉,是演員運用氣功的作用使劇中人物變臉;面具變臉,是演員根據(jù)實際需要,事先將不同的臉譜繪制在以木、紙、布、綢、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臉殼來施以變幻。
另外,我們川劇中還有許多絕活,如吐火、藏刀、頂油燈……我們川劇還有許多有名的劇目,如《伍三拿虎》、《三娘教子》、《白蛇傳》……我喜歡川劇在于它那有趣的四川方言,令人百聽不厭。
怎么樣,現(xiàn)在你對川劇有一些了解了吧。戲曲,是我國的特色,在戲曲中,我們能夠?qū)W會許多東西,希望同學們能夠多聽一些戲曲,了解更多關(guān)于戲曲的東西。
10
家鄉(xiāng)的川劇
小時候,家鄉(xiāng)文化生活相對比較落后,那時沒有電視,人們在農(nóng)忙的閑暇時,除了看壩壩電影,再就看川戲了。
家鄉(xiāng)的川劇表演由來已久,那是一種極具鄉(xiāng)村俚俗色彩的地方戲。
那時,幾乎每一個村都有一個劇團,劇團的演員也是村上的村民,并且大多是臨時的,只要你愿意,能夠唱上幾句,都可以參加。演出的道具也極其簡單,大都從農(nóng)家隨手拿來。場地不限,禮堂院壩、田間地頭,只要有一方空地,便可來一場土色土香的川劇秀。
表演也是臨時的,只要鑼鼓一響,人們便三三兩兩的聚攏來。表演很有互動性,因為不是在舞臺上,所以演員和觀眾界限也不是那么分明,臺上臺下都在唱,互答應和,嘻嘻哈哈,笑場不斷,其樂融融。
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快樂。那樂是一種最近原始的,有著樸實的泥土氣息的樂。其中有一出叫《王大娘補缸》,是一個補缸匠和王大娘調(diào)情式的對唱,把農(nóng)民式的生活情趣風趣地表現(xiàn)出來,演員們百演不厭,觀眾們百看不煩,與其說是演戲,不如是是農(nóng)民們在演自己生活。這是一種來自生活最底層的藝術(shù)。
最隆重的演出當數(shù)春節(jié)了。有地方叫春戲,家鄉(xiāng)的人們好像對它并沒有一個正式的稱呼,他們也不在乎這個。一年到頭,累了,苦了,只有這時才是他們的節(jié)日,只有這時他們才能放松一下自己。大年一過,劇團就忙活開了,從初一到十五,天天演出,表演地點在村學校禮堂。
初一一早,人們吃過湯圓,便在兜裝上自家炒制的花生、胡豆、瓜子之類,紛給趕往村小學校。遠遠地,便聽見鑼鼓鏗鏘,似乎還見操場上人頭攢動。待到得場來,才真見人山人海。于是有人早已在場外就吆喝開來:“好久沒到這方來哦,這方的樹兒長成了材——”于是人群里便有人應和:“好久沒到這方來,這方的姑娘長成了材——”一人唱,百人和,場面煞是熱鬧。又聽得場里面有人喊:“老表,快點進來哦——該你上場了哦!”看戲是不要錢的,演員也沒有工資,那時好像沒有賺錢的概念,演員也好,觀眾好,圖的是高興,圖的是喜氣,圖的是享受百忙中的那種悠閑。
這樣的情況現(xiàn)在已不見了,人們習慣了看電視,打麻將,想要找回那過去的生活的樂趣,也只有在記憶中去追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