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市天馬實驗學校小馬駒文學社十月份投稿1
誰動了我的面包——食物變質(zhì)過程的研究
學校:浙江省諸暨市天馬實驗學校五年級七班作者:
劉慧慧、陳建雄、徐梟豪
指導老師:余上坊
一、研究的目標:
1、會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影響變化的因素。2、能對待食物發(fā)生的變化進行細致的觀察,通過我們的比較觀察活動,知道引起食物變質(zhì)的原因,從而了解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3、事物總是在與環(huán)境的互相作用下發(fā)生變化的,通過觀察知道影響食物變化的主要因素;4、培養(yǎng)我們的觀察比較能力,能對觀察的結(jié)果做出合理的解釋,會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認識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初步的歸納和綜合。 5、養(yǎng)成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關(guān)注身邊的科學,用科學來改善我們的生活。 二、研究前的準備
1. 分組準備:發(fā)霉的面包、新鮮的面包(切成小塊)、小魚干、干面條、腐敗的小魚、發(fā)餿的潮面若干,鑷子每人一把放大鏡、顯微鏡、燒杯、滴管、水、保鮮袋。2.演示用圖片、食物罐頭等若干。
三、 研究的過程
1、觀察分組發(fā)放的物品
科技老師讓我們充分利用我們的眼睛、鼻子去觀察準備的物品。面對這些東西,我們不禁咕咚咕咚地冒出了一個個大問號:面包上怎么會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樣的?長了霉菌的食物還能吃嗎?霉菌會傳染嗎?……真是太有趣了,我們的觀察活動就是圍繞這些有價值的問題而展開的。2、討論: ● 小魚為什么在短時間里腐敗了?魚干為什么能長時間地保持好聞的氣味?● 新鮮的面包和腐敗的面包有什么不相同?●新鮮的食物為什么會變質(zhì)3、設計與實驗
(1)、提出我們的提問與猜想
我們認為食物(如發(fā)霉的橘子、發(fā)霉的茶葉)上霉菌的生長快慢跟水份、溫度、光線等有直接關(guān)系。
(2)、驗證我們的設想
為了驗證我們的設想,科技老師布置任務,每人都準備了五個一次性塑料杯,按照下列程序進行操作:①取兩個塑料杯,分別放入適量的豬肉汁,用塑料薄膜扎口,并在薄膜上用針扎幾個小孔,保持與外界通氣,分別放于冰箱中和鞋盒里;②另取三個塑料杯,分別放入干面包片,加水濕潤的面包片和清水,靜置20分鐘,然后用塑料薄膜扎口,放于上述的鞋盒里。以上操作結(jié)果等到一星期后課堂中進行研究。我們非常愉快地接受了任務。一星期后,我們興奮地將自己的實驗成果搬到課堂中,五(7)班教室里頓時成了臭氣的海洋,大家紛紛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案一:用放大鏡觀察冰箱中的豬肉汁和鞋盒里的豬肉汁,并將觀察結(jié)果紀錄如下: 不同位置 顏色 氣味 粘性 其它 冰箱中的豬肉汁 淡紅色 豬肉香味 一般 觀察不到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