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資料素材
在端午來臨之前,我就開始想象那可愛的蛋的樣子。我可以盡情地把玩夠了再慢慢品嘗它。然而,我熱切的等待總是遭遇失望——不是得不到那個期望已久的蛋,而是,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蛋是要用苦艾煎的水煮的!
我每每捧著那個苦味的雞蛋懊喪地想,我等了這么久,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既然給我雞蛋,為什么要在苦水里泡?那苦苦的滋味里包裹的卻又是我一心向往的東西!
以后的端午節(jié)我總是央求母親不要用苦艾煮雞蛋,母親總是安慰我說:“苦是苦,對身體有好處的。你細品品,苦里面也有清香呢!”
長大以后,我發(fā)現(xiàn)苦也別有滋味,苦味的蔬菜和飲品對人體往往大有裨益。細想起來,覺得人生路上時時會遇到那苦味的雞蛋。從懵懂少年到生命旅途中淡泊的行者,曾經(jīng)有過多少夢想和期待!可是費盡了心力得來的未必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身體的疲累和內(nèi)心的焦躁無不是生命的苦,有誰可以逃避?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在期待中努力,我一天天成長;從失望中找尋新的方向,我也一年比一年成熟了。
這時,我才明白,母親說的“苦里面也有清香呢”,包含著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思考】
母親說艾蛋雖苦,但“苦里面也有清香呢”, 如何理解?你有這樣的人生體驗嗎,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端午情節(jié)
作者:冬天雨落
轉眼又是一年端午。
傳說中的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把米粽、雞蛋、雄黃酒等投進泊羅江是為了保全屈原大夫的尸體免遭蛟龍水獸的傷害,也就有了包粽子這個風俗。
每年的端午節(jié)最讓我心怡的就是粽子。在鄉(xiāng)下的時候,每年媽媽和姑姑、表嫂幾個女人湊在一起都會泡上幾盆糯米、大黃米、小黃米,然后一包就是那么一大鍋的粽子,純糯米的、夾小豆的、黃米和糯米摻和在一起的。煮好以后,各自端回家一些,能吃上一個多月呢。
其實最讓人回味的是粽子沒出鍋時從灶間飄出來的那特殊的香味。灶堂里的火燒得紅通通的,鍋里的水也燒開了,咕嚕咕嚕地直響,那粽葉和糯米被煮得交合在一起的味道便從鍋蓋的縫隙里冒出來,飄飄逸逸的直往你鼻子里鉆,惹得你肚子里的饞蟲蠢蠢欲動的,恨不得立刻就吃上那粽子。
糯米難煮,再加上是滿滿的一大鍋,煮一段時間以后還要悶上個把鐘頭,所以你必須要有耐心才行。心中那個急呀!偏偏那香味好象是在與你做對,彌散在整個村子的上空,任憑你跑到哪里也逃不過它的糾纏。所以,那個把鐘頭的忍耐絕不亞于一名共產(chǎn)黨員在經(jīng)受敵人的嚴刑拷打,難受極了。其實吃的時候還真吃不了多少,我喜歡那種純糯米的,一個就把我吃得飽飽的了。
鄉(xiāng)下人保存粽子的方法很特別。通常是找來一個大一點的盛器,把粽子一個一個地擺放在里邊,然后從自家院里的水井里打上來水,把粽子完完全全地泡在里邊,定期換一下水,能存放好長一段時間。想吃的時候,就從水里撈出幾個,在熱鍋里蒸一下,那誘人的清香依然如故,真叫人愜意。
自從來到這個城市,工作忙了,我也不會做,雖然每年都可以吃到表嫂送來的粽子,但這端午的氣氛已經(jīng)大大的減弱了。
今年的端午節(jié)突然想親手試試包粽子。于是便和表嫂約好一起去采粽葉。我就象要遠征一樣,為自己找了一件勞動服、一條水褲、一幅手套、一雙靴子,全副武裝起來以后看著還真象那么回事。當我們騎著自行車置身于無邊無際的葦塘邊時,一下子仿佛進入了另一片天地。這茫茫的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葦塘就象郭小川筆下的青紗帳。一陣風吹過,清秀得一身靈氣的蘆葦刷拉拉的唱著歌,波浪一樣涌向遠方。夢一樣,詩一般。
我和表嫂換上靴子開始行動了。走進“青紗帳”以后,我們便各自看不到對方,只是通過聲音感覺到彼此還在近處,以免走散。一邊采著寬寬的、長長的葦葉,我一邊咂么著那粽子的味道。不,是端午的味道。這端午的味道是米粽的香氣,是屈大夫的愛國情節(jié),也是我的思鄉(xiāng)夢。‖F(xiàn)在它們一起翻滾、蕩滌在這綠浪里,也將隨著風飄向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