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資料素材
!轉眼又是一年端午。
【思考】
作者為什么對端午節(jié)的粽子寄予了如此深刻的感情?你有過類似經歷嗎?
江邊的守望
作者:費凡
我的夢中似乎常會看見一個老人在汨羅江邊容顏枯槁地徘徊,淺聲吟唱著。老人灰色的眼角淌下滄桑的淚水,敢問蒼天,蒼天無情;敢問土地,土地無言,只有那向東的江水,急湍著波濤,做出了如歌如訴的回音,于是老人決定選擇用江水的清冷來洗去塵土的污蝕。
這是屈原的故事、屈原的人生。幼時我們竟然不知道幼童的快樂節(jié)日竟會建立在一個愛國詩人的血肉靈魂所不能承受的痛苦上,我曾經以為屈原是脆弱的,把沉痛的傷口留給后人,自己用輕松的方式,拂袖而去,這是一種逃避。如今,已經不像曾經那樣主觀堅持,而把事情看得更客觀些。《離騷》讓我讀懂了不一樣的屈原,我總相信冥冥之中,他已經預想到了自己的結局,正如那句“余既不難夫離別合,傷靈修之數化”。屈原對國家的愛超乎生死,是一種信仰,死對于他而言,只是放逐自己對人世的失望無奈,屈原的死又何嘗不是在為世人償還,償還那些讒言不正的、虛偽貪婪的人所欠下的罪行,以自己高尚的的靈魂去救贖。他的死喚醒了一批人,又震撼了另一批人,即使是秦國也會為屈原的人格而屈服,那是超脫世俗、權貴的。那些排擠、嫉妒他的人們定會在內心覺得不安,楚懷王定會為失此良臣而懊悔。
屈原以悲壯的形式離開,世人以無盡真摯的心去緬懷。
屈原是由遠見的,擁有商鞅般的創(chuàng)新意識,可惜,每朝有每朝的腐朽,每代有每代的阻礙,那些擋在楚國興盛途上的奸險小人實實在摧毀自己,屈原覺得悲哀了,他把他的愛、恨全交獻給了《楚辭》的創(chuàng)作,說到《楚辭》,如今無人不知屈原,王國維認為《楚辭》的創(chuàng)作為以后的戲劇作了基奠。比起被世人久聞的《離騷》,我猶記得我讀《懷沙》時候,是以一種惆悵的心情,這是屈原一生最后的詩文,我想它并不能稱為是冰冷的絕命詩,它是由溫度的,是詩人灼熱的心,是詩人靈魂的升華,它讓看他的人心靈震撼,我開始想象他身旁的景物,初夏閑散的熱氣,低靡的鳥鳴,滔滔冗長的湘江水,一切是那樣平靜,而他卻用一首《懷沙》來解釋此刻他所看見的一切,《史記》在記錄《懷沙》全文之后接著說明:“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辈⑶以跂|方朔解釋了“懷沙”的用意說:“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復東,懷沙礫而沈兮,不忍見君之蔽壅!庇纱丝芍,懷沙是懷石自沉的意思,這又為他的死憑添了難以形容的悲壯。
屈原如同開在山峰高潔的雪蓮,即使是那樣美好卻又不為世人所取用,他活在陰暗的蒼穹下,他和那個社會的分歧是無法拼湊得了的,人在自己一切希望破滅了的時候,只有以死來明志,他的自殺是可以被世人所理解的,這是一場必然,換句話說只有死才能留下自己對國家的忠誠,這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劇。
總之,李白這樣寫道:“屈原詞賦懸日月”。每年的端午節(jié)時,終會讓我記起這樣的屈原,每當品嘗粽子的時候,也總會覺得里頭一定裹著一個又一個故事,屈原告訴我們要連他的生命一起活著。
那個投河的老人,化成一縷純凈的風,吹往永遠有太陽的國度
【思考】
作者為什么將這篇文章取名為“江邊的守望”?
五月端陽
佚名
凄雨霏霏,愁云遮掩了五月的端陽。五月的端陽,失去了往日的詩情,也失去了上蒼賦予的精魂。老樹枝頭零散的新葉在風中飄搖,一行大雁踏上北去的征程,去往一個夢想的天堂。天堂會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