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長河讀書筆記
《長河》是沈從文先生的最后一篇小說,僅僅完成了不到半部。此后他再未動筆寫過小說,余生埋首研究文物。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向各位推薦的沈從文長河讀書筆記,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沈從文長河讀書筆記篇一
湘西回來讀《長河》。告訴自己沈從文的文學就好在安安靜靜的世界,我若是持著一顆喧騰的心,那是看不出什么好來的。
早在1943年他就在本書的題記中說了點對家鄉(xiāng)的喪氣話,發(fā)表時正好相去《邊城》整整十年——“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那點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nóng)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yǎng)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
《邊城》所表現(xiàn)的正是這種“素樸人情美”,而在《長河》的歲月中,作者自己都懈氣了,我們又怎么指望今日再去發(fā)掘呢!
讀來讀去都好風景,像這樣的山歌:
三株楓木一樣高,
楓木樹下好戀嬌;
戀盡許多黃花女,
佩爛無數(shù)花荷包。
好像全書都在說閑話,處處是閑筆,幾句話顛來倒去說,情節(jié)總不進展。然后讀久了,覺得這些閑筆就是沈從文的時間,他借了老水手的口對夭夭說:“世界上有多少東西,都是無用的。譬如說,你問那些東西(鵪鶉、蝌蚪)為什么活下來?他照規(guī)矩是不理會你的。它就這么活下來。”這里就傳達了幾分天意。
故事講著講著出了一個壞人,有意要說一說國民黨那點腐敗,卻也是按下不表,隱忍不發(fā),到結(jié)局也還算是太平景象。那是抗戰(zhàn)前湘西的一段故事,其實也算不得什么故事,至多是一段家常。
最后夭夭說的好:好看的都應(yīng)當長遠存在。社會是不好看的,自然是好看的,那么湘西的民風算是社會還是自然呢?而老水手因為自己的遭遇對世界是悲觀的,卻說:好看的總不會長久。好碗容易打破,好花容易凍死——好人不會長壽,惡漢活千年,天下事難說!
這話是不是預(yù)示著夭夭和湘西的結(jié)局呢?
書后附注解,沈從文當過國民黨的兵,對戰(zhàn)死的戰(zhàn)友有很深的感情。又附三封家書,與妻,與兄弟,看讀到當時文人糊口的一點艱難。
沈從文長河讀書筆記篇二
讀完了長河,沈先生的文筆向來見章于細微,卻不露雕琢之功,落眼寬闊下筆敏感細致,卻能始終如一的抱持素樸不失妍美的情懷。看他的文字常想到他的人,他的人生,以及與他心意一般的人的種種悲哀。
像沈從文這樣心意單純的人,大多容易依賴自己有雙好眼睛,有副靈巧的感覺,肆意順從自己,不加考量,拗在自己感覺中得意陶醉下去,讓旁觀者感覺矛盾,有種感同身受的痛惜,不計后果的感情大多難以好好收場,后來種種如涼水潑頭有些東西在時間中不斷剝零凋落與你想象中美好的印象天差地別,還不是只好麻木崩潰或者勇敢機智的應(yīng)和下去,這是何其難堪的經(jīng)歷。
很多話我說不好,看到別人難堪我更加容易張口結(jié)舌。在我見來,輕率與天真某些時候并無分別。草草熱切的感情有太多太多,那不知所以,一往而深的勢頭恰如長河,赤誠奔淌,無路回頭。至而成魘,不得解脫。
長河是沈從文先生的最后一篇小說,僅僅完成了不到半部。此后他再未動筆寫過小說,余生埋首研究文物。在與生活不斷沖突的痛苦下,人終于從天真開放變的低垂沉默,其間心態(tài)幾度失常,怕是連說句:“天涼好個秋”這樣刻意的心思都提不起來了。也許與一個人顛沛流離的心理歷程比起來,小說的結(jié)局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東西,寫出未寫出的所有事都已是注定,所有的猜想和向往全是幻影。生活有時好比入海的方向,你的刀舞的再兇猛也斷不住一絲水流,如果可以的話,就支起枕頭好生聽下去吧。
我能想到的只有長河中的那段話:灘水在靜夜里很響。更遠處大山,有一片野燒,延展移動,忽明忽滅。老水手站在祠堂階砌上,自言自語的說:“好風水,龍脈走了!要來的你盡管來,我姓滕的什么都不怕!”
那灰突突的山水中也透的出的明亮,潔凈如宣紙,襯著淡如點墨的豪情和快意,如風里云煙,錢塘水潮,消去了便再也見不到了。
沈從文長河讀書筆記篇三
“滿滿,你的煙管上的小火,不是燒了幾十年還不熄嗎?日頭燒紅了那半個天,還不知燒過了千千萬萬年,好看的都應(yīng)當長遠存在。”——夭夭
沈從文的《長河》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了社會復(fù)雜發(fā)展狀態(tài)之“變”與農(nóng)村質(zhì)樸生命狀態(tài)之“常”之間的碰撞。作者在《長河》題記中寫到:“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nóng)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yǎng)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
改變是不能回避的趨勢,紛繁的喧囂侵擾著鄉(xiāng)間的平靜,卻也反襯出了平靜的美好。自然的文化粗糙原始,卻蘊含著理想的生存狀態(tài),彰顯著生命的力量,如那句話所說:“自然的東西都是美好的”。
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特別是辰河中部的橘子,香馥醉人。丹朱明黃,耀人眼目,堆積在一起,恰如一堆堆火焰。那里的養(yǎng)橘人堅持著“只許吃不肯賣”的傳統(tǒng)觀念,讓我們看到了哪里人民的簡單質(zhì)樸,認為水泡泡的東西根本不值得去進行買賣。
那里的人民把生活中的事情,好的或是壞的,所有這些命運的不公都歸結(jié)到“氣運”上頭,依照傳統(tǒng)延續(xù)著自己生活,兩千年來的生活情形雖多少改變了一些,但無論怎樣,環(huán)境,生活仍就是那樣,寄生在沿河兩岸土地上,靠土地喂養(yǎng),生與死循環(huán)往復(fù)。沒有人去深究其中的意義和合理性。甚至一些落后的,迷信的在“新生活”漸漸陷入之際也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在《長河》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在社會動蕩下,依然存在著一些精神未被侵蝕的人。有活動在蘿卜溪村,受“外面世界”影響要少些的滕長順,他的品德和心靈是美好的,也許正是這樣的美好,使得他在和保安隊長買賣橘子一事上處理不當。還有年輕時命途多舛,老來回鄉(xiāng)卻人老心不老的老水手,他不愿寄居在別人家里不干正事,而是選擇勞動自力更生。他擔心“新生活”的到來,有一些敏感,有一些盲目,但是他身上的這些優(yōu)缺點更讓我們看到了湘西人民的樸質(zhì)。農(nóng)村的自然環(huán)境是夭夭生長的地方,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大自然的靈秀使得主人公夭夭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
穩(wěn)定的生存狀態(tài),純凈美好的人性人情是《長河》展現(xiàn)給我們的平靜,兩者合二為一就是一種自然和諧的大背景,給人以心靈的平靜。平靜是美好的,“常”是令人神往的,但喧囂終會到來,小說的最后老水手說道:“好看的總不會長久。好碗容易打破,好花容易凍死,——好人不會長壽。好人不長壽,惡漢活千年,天下事難說!”也許悲劇的動人之處就在于此,令人惋惜和憂慮。但我不得不說,那些“新生活”、“舊思想”應(yīng)該用揚棄的態(tài)度去面對。
《長河》就是在告訴我們記住人性的美好,記住那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滿滿的煙管上的小火燒了幾十年也未熄滅,日頭燒過了千千萬萬年,好看的都應(yīng)當長遠存在,人性的長河也應(yīng)長流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