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边@份古典的美意,帶著亙古的氣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羈絆,至今仍汩汩地流在人們心間。古典之美,是桃花源里的流連,是赤壁之下的沉醉,是岳陽樓中的凝眸,是蘭亭酣宴的冥想……古典,是每個華夏兒女心中最深情的夢,輕盈而柔軟的美夢。
古典美,是墨香中的暢游。月色初上,疏影斜橫,聽暮鼓晨鐘的悠遠,品小橋流水的纏綿,吟春江花月的古韻。秦文漢賦,唐詩宋詞,濃墨淡彩,自由揮灑,皆以天成妙思的繪形與造色、別具洞天的體驗與參悟,把我們帶入斑斕危詭的境界。靈魂如羽,在千景萬色中翩翩溢出,觀其聲勢,吟其聲韻,品其真諦,心翔寰宇,魂舞山川。肉體尚在書齋,靈魂卻飛臨遠境,飛入古典的美意。
然而,我們難以活在古詩的意境中,就像我們誰也不能活在美麗的傳說中一樣。書齋中的思考在現(xiàn)實中往往以反諷的形式出現(xiàn),古典之美的一個轉身往往面目可憎。
如今,站在歷史滄桑的渭水河畔,放眼四望,群山似陣,殘陽如血,哪里還有古典的美境?“子澤丘墟,蘭亭已矣!”赤壁被抹上了現(xiàn)代的赭色,朱雀橋落入了歷史的塵埃,圓明園只剩下一片廢墟,水韻周莊到處是喧鬧與浮華……一切詩意的古典都被浸染得面目全非,當工業(yè)文明的廢水污染我們的河流,當金錢的銅臭侵蝕我們的身體時,也同時污染了我們心中的詩意!易水猶寒,可哪里還有慷慨的離歌?汩羅依舊,可何處還有獨行的身影?灞亭傷別,何處有“長亭更短亭”的惆悵?月迷津渡,何處有深過千尺的桃花潭?石頭城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見縫插針的高樓大廈,城市建筑比的是高度而不再是文化;周原遺址毀了,比盜墓大軍更具破壞力的是不合理的城市規(guī)劃;岳麓書院沒了,古典文學最后一片瑯瑯書聲在嵩山少林的煙嵐里飄散……整個華夏大地,只聽得到那寒山寺的鐘聲,透過沉沉的歷史黑霧,殘敲著最后一聲哀怨。聽,那是《采薇》中身心憔悴的戍卒回望故園時幽憤的嘆息,還是《離騷》里無可奈何的屈原轉身投江時絕望的吶喊?那種歲月深處的古典浪漫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的潮水浸濕了翅羽,成為一道讓人心碎的古墓麗影。
令人欣喜的是,無數(shù)的中華兒女正在盡全力拯救那故紙堆中的古典美意。我看見三峽文化遺址的搶救,明長城的維護,敦煌的新修乃至時下“國學熱”的興起……人們在全新的環(huán)境中為了找回歷史的積淀與文化的靈魂所盡的巨大努力!然而,做了這些就足夠了嗎?古典的衰亡是否真的可以逆轉?
恍惚中,我好像看到雨巷中有一個打著油紙傘的江南女子,漸行漸遠。我不禁想,如果朝她大呼一聲,她會曼妙地轉過身來,朝我們嫣然一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