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安樂,死于憂患。
清人李汝珍所著【鏡花緣】中有兩個國家的人最不快樂,那就是:杞人憂天,伯慮愁眠。說有一個杞國人,擔(dān)心天塌地陷,終日寢食難眠。而伯慮國的人不敢睡覺,他們最怕一覺不醒。因此,這兩個國家的人都因為過多的憂慮,而壽命極短。
總想虛幻之事,就會生憂愁的果實,憂,使人成了憂天的杞人;慮,使人成了愁眠的伯慮人;憂慮的確是一把無情的尖刀,帶給人終生的傷害。他可以讓原本成功的人,變得傾家蕩產(chǎn)。讓原本開心的人,變得抑郁終生。
屠格涅夫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看淡些,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我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去碰運買了一張彩票,只花了兩塊錢卻中了一輛價值百萬的汽車,這個人很愛護他的車,但是他的車還是被偷了,而他第二天照常去上班了。他的朋友很不解地問他,難道你不傷心嗎?他回復(fù)她的朋友,如果你丟了兩元錢,你會為他而感到難過嗎?他的朋友回答說當(dāng)然不會,所以我也不會為他難過啊!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何嘗不是如此呢?碰到憂慮的事情,只要換個角度,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把事情看淡了,便也沒有什么了,快快樂樂地生活,又何嘗不好呢?
有人說過:憂慮似一把搖椅,可以使你有事做,但不能讓你前進半步。就像材料中的作者一樣,只要丟掉不必要的顧慮,其實就可以把事情出色地完成。但如果一直沉浸在憂慮之中,那么我想,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完成。
當(dāng)然,危機意識和自我警醒一個也不能少。孔子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人生不過百年,遠亦慮,近亦憂,然而何時而樂呢?
無論是遠是近,都是憂慮,憂慮是人人都會的事,但人活在世上,整天唉聲嘆氣地度過,豈不浪費了大好光陰,同時也丟失了享受快樂的本能,直到最后,不也是孤獨終老。趁著我們還活在這個世上,多做點有技術(shù)含量的事,讓自己有多快樂就多快了吧!
懷著一顆樂觀的心,扔掉那些不必要的顧慮,我相信你一定會做事成功,做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