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中華文化議論文800字【三篇】
【篇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們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穿上漢服點上朱砂,來到了文化勝地—大足感受到了它優(yōu)美的地方習俗與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讓我也體會到了中國文化是多么了不起!
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很多,有觀看石刻,有拜孔子,還有寫生與參觀博物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茶藝”了。
館內(nèi)的桌子上擺著一道道功夫茶具。在激動之下,我們仔細傾聽著老師為我們講述如何泡茶:1、將茶葉倒進茶壺之中,加入熱水,沒到茶壺的一半,端起茶壺,輕輕地左右搖晃,倒入分道杯﹙又名茶海﹚中,再分別倒進兩個小茶杯之中,用茶夾夾起一端,慢慢的清洗,最后將茶水倒出。老師告訴我們,第一道茶不能喝,是用來清洗杯子的。2、打開茶壺,老師告訴我們,重新倒?jié)M熱水,再微微搖晃,老師提醒我們,因為是倒?jié)M水的,所以一定要小心,不然會被熱水燙到。這一次,要在分道杯上添加一個過濾壺,把那些細小的茶渣給擋住,倒出的茶自然很干凈、漂亮。
最后老師教我們喝茶的禮儀,左手托住茶杯的杯底,右手護住杯身。第一步,品其香。我看著面前這一杯泛著微紅的茶,飄散著淡淡的紅茶幽香,用鼻子輕輕的吸了一口,沁人心脾,世界一下子變得安靜了。第二步,嘗其味。細細品味其中的味道,卻只有澀澀的苦。第三步,回味甘甜。再喝一口,兩股不同的茶葉味道相撞擊,居然產(chǎn)生了更奇妙的效果,是甜的!我驚訝起來,忍不住再喝兩口。
這一杯茶水之中,不僅僅是紅茶,還裝滿了祖先的智慧與同學們的一顆心。以前我不喜歡喝茶,苦苦的、澀澀的,一點也不好喝,在喜歡上茶之后,只知道它不過是一種水罷了。現(xiàn)在,我明白了,茶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品的。古人云:“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边@句贊美了茶美、具美的詩。我覺得更是歌頌了那些為茶,為茶具付出了畢生精力的人。當來來往往的人到街頭的小茶館坐坐,喝一杯下午茶,和周圍的朋友一起擺擺“龍門陣”,多么愜意啊!喝這么一杯滿懷情意的茶,茶里更是裝著無數(shù)的匠人精神。
中國,多么偉大的中國!正是由這個個燦爛美麗,博大精深的文化所組成,茶藝,成了其中一個最不可缺少的文化。而它里面所深蘊的東西,是值得每一個同學學習的!
【篇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從5000年前追溯至今,中華文化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熏陶和心靈上的享受。隨著時代的潮流,人們努力抓住時尚的尾巴。感受與眾不同的生活面貌,可誰曾想到,自己身后那一步步的足跡,正是他們丟棄的最美好的思想。文化的理念又是否在他們心中扎下了深根?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與中華文化便緊密地連在一起。兩個獨立的個體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每天,我們都在同文化打著交道,就像一位要好的朋友—形影不離?曜,人們生活所必需用品,你是否想過沒有了它,生活又會變成怎樣。很多年前人們用手或原始的棍條來夾取食物,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智慧的積累,筷子逐漸被人們所發(fā)明并運用于生活。我們無時無刻不用漢字語言進行交流,而你又是否知道在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發(fā)明語言文字又是怎樣運用于生活?促使他們的又是什么吶?又是怎樣延續(xù)至今?
逢年過節(jié),總會給人們帶來喜氣洋洋的感覺,這離不開鞭炮、對聯(lián)、年畫等充溢著濃濃文化氣息事物對年味兒的烘托。端午節(jié),一個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會吃粽子,劃龍舟以表達對屈原的紀念,這難道不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嗎?屈原那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唐詩、宋詞、元曲。我們所耳儒目染的三個名詞。它們帶給我們的是精神的熏陶。同時也帶領(lǐng)我們領(lǐng)略古時的文化,讓我們對事物有了更貼切的認識,各代的文化背景,時代背景作者的內(nèi)心想法,所思所感全然躍于字里行間,引起人的的無限深思和暇想。詩中所告訴人們的道理難道不是中華文化的體現(xiàn)嗎?‘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天上魚鱗般,曬谷不用翻’這些俗語來源于生活來源于人們的智慧。當然這不可否認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神農(nóng),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嘗遍百草。雖險遭毒死,但他依舊有著一顆堅持不懈的心,正因如此如今才有茶的存在,并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忙碌閑暇之際,泡一杯清茶,舌尖感受著來自茶葉所特有的濃醇、甘甜,久久環(huán)繞在口中,帶給人們靈魂上的享受。這不也是中華文化的體現(xiàn)嗎?
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正因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獨特的見解,才有了所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名畫,始得人們?yōu)橹@嘆。王曦之,入木三分的代言人,話說他將一池子水染為黑色,這都來源于他練字所用的毛筆。然而正因如此,才造就出這么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一個所為人們流傳的人。他的書法,成了永恒的經(jīng)典,定格在了中華文化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翻山鉸子,石橋所特有的文化,被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其響亮的的敲擊聲,輕快的步伐,靈活的動作無不讓人們所驚嘆。追溯到過去,人們以此來表達內(nèi)心的喜悅。這不也是中華文化的體現(xiàn)嗎?
中華文化和我們之間似乎有著一股強烈的磁場,看似毫無交集,實則在無形中影響著彼此。在中華文化這個大環(huán)境中,接受著來自文化的洗禮,生活變得更加精彩,更加充實。文化來源于生活,生活來源于文化。
如今愈來愈多的人熱衷于過西方的節(jié)日,崇洋的過程中往往會丟掉我們傳統(tǒng)的文化。欲來欲強的崇洋風的興起,引起了我們的深思……
【篇三】
復(fù)古精致妝容配上典型的東方面孔,一絲不茍的梨花配上膚若凝脂的肌膚,小巧可愛的高跟鞋配上做工精致圖紋典雅的開叉旗袍。舉止優(yōu)雅,穿行于繁華的都市,驀然回首,便是一幅展現(xiàn)著民國之色的畫卷。
旗袍,一個優(yōu)雅的名字。一針一線,勾勒著傳世的美麗,一裁一縫,展現(xiàn)著如水的腰肢。它沉淀著歲月暈染的東方神韻,書寫著民國歷史的傳奇。
關(guān)于旗袍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旗袍直接從滿清旗女的服飾改編而來,也有人認為滿清旗女的旗袍應(yīng)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不論來源,只論歷史,旗袍文化源遠流長。
回望歷史長河,旗袍以其獨特的民族氣息,以其各樣的形式,跨越數(shù)年來到當代。
現(xiàn)如今的旗袍多為民國時期改良的旗袍!掇o海》中對于旗袍有著這樣的敘述:“辛亥革命以后,滿清旗女之袍為漢族婦女接受,并改良為直領(lǐng),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叉,袖口收小!边@樣腦海中便有了旗袍的樣子。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變遷并不只是服飾變化的意義,還蘊含著中國婦女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敢于追美的深刻內(nèi)涵。
北伐前夕,女子紛紛改穿旗袍,還將頭發(fā)剪短,要投身于時代變革,與男子平起平坐。有“豈日無衣,與子同袍”的氣概。因此,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倍钤绱┢炫鄣模桥畬W生,她們洋溢著青春與活力,投身于爭取自由與解放的運動之中。要求與男子平等,頗有一番英雄氣概。
民國時期,有位知名的女作家是旗袍的狂熱愛好者,不論是她的性格還是她的旗袍都是獨樹一幟,別有一番特色。她-----張愛玲,執(zhí)著于自己設(shè)計旗袍。經(jīng)常自己畫出旗袍樣式,交給時裝店裁制。她輾轉(zhuǎn)于旗袍的明麗與冷清之中。
在她的小說中,旗袍的出鏡率也很高!秲A城之戀》、《沉香屬.第一爐香》中都有出現(xiàn)旗袍。“靛藍水滴紋緞的齊膝旗袍,小圓角衣領(lǐng)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樣!敝粠资郑兔枥L了女主角的形象。
后張愛玲定居美國。1995年張愛玲在家中去世,身上也穿著朱紅色的旗袍。所以說張愛玲是旗袍重視的追求著。
旗袍在*期間,被當成“四舊”“封、資、修”的象征,進行批斗,備受冷落,一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在大陸學術(shù)界中展開了到現(xiàn)在備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甚至在國際性會議中,被定為與會各國領(lǐng)導人的服裝。有內(nèi)涵的文化,注定不會被時間磨滅。
“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逼炫鬯N含的風骨里,或得體優(yōu)雅,或端莊大氣,或婉約客人,都是不同女性用自己獨特的氣質(zhì)所展現(xiàn)出來的。
夏宏萍曾說“旗袍很美,但我們不只是把它看成一件單純的衣服,要把一件旗袍穿出神韻,必須有相應(yīng)的文化內(nèi)涵!逼炫鬯鶎(yīng)的文化正是我們自身所學習的中華文化。繼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傳統(tǒng)服飾,將服飾的內(nèi)涵展現(xiàn)出來,將中華文化的深度發(fā)揚出來,將中華民族的精氣神釋放出來,正是每一位熱愛旗袍的國人的畢生追求。
旗袍,值得被發(fā)揚,也值得被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