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茶文化
一、龍井茶葉史
飲茶而講究茶葉,始于唐代。推崇何處出產(chǎn)之茶,則因年代而不相同。如唐代重陽羨(近江蘇宜興)茶,宋重建州(今福建建甌)茶,清代則重武夷茶、龍井茶?梢娢骱埦柚赜谑辣容^晚的。
元代,龍井附近所產(chǎn)之茶開始露面,在最早見到的元代虞集《游龍井》詩中說:“徘徊龍井上,云氣起睛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詹卜中,余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明代,龍井茶嶄露頭角,已頗負盛名。據(jù)《嘉靖通志》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chǎn),而雨前取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泵鞔埦枰蚜腥肴珖柚小.敃r的《五雜俎》中寫到:今茶品之上者,羅松也,虎丘也,龍井也,……!
清代時,龍井茶發(fā)展較快,尤其是起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訪龍井才知龍井茶品位之高。從此,龍井茶更是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到了這時,龍井茶已處奪魁地位。
二、茶葉與名人
談到飲茶,可以說是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他認為“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彼凇抖嗍簖S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薄坝幸槐貌,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
老舍生前有個習慣,就是邊飲茶邊寫作。據(jù)老舍夫人胡纟圣青回憶,老舍無論是在重慶北碚或北京,他寫作時飲茶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過。創(chuàng)作與飲茶成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種生活方式。茶與文人確有難解之緣,茶似乎又專為文人所生。茶助文人的詩興筆思,有啟迪文思的特殊功效。飲茶作為一門藝術、一種美,自古以來就為文人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茶在老舍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中起到了絕妙的作用。老舍先生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時,總是隨身攜帶茶葉。據(jù)《茶館》一劇王利發(fā)的扮演者著名藝術家于是之回憶:《茶館》在國外演出時,使他較多地想起了茶,原來喝不著熱茶,他便覺得什么液體都解不得渴。這時使他想到老舍先生生前告訴過他們的話:“出國時帶上暖水瓶,早上出去參觀、訪問之前,先將茶葉放好,泡在暖水瓶中留著回來喝!碑敗恫桊^》真要出國演出時,可他們卻把老舍先生說的話給忘了,誰也沒有帶暖水瓶,渴得受不了直嚷著要喝茶啦。
老舍先生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茶。一次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lián)人知道老舍先生愛喝茶,倒是特意給他預備了一個熱水瓶?墒抢仙嵯壬鷦偲愫靡槐,還沒喝幾口,一轉(zhuǎn)身服務員就給倒掉了,惹得老舍先生神情激憤地說:“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這也難怪,喝茶從早喝到晚,也許只有中國人才如此。西方人也愛喝茶,可他們是論“頓”的,有時間觀念,如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莫斯科賓館里的服務員看到半杯剩茶放在那里,以為老舍先生喝剩不要了,把它倒掉。這是個誤會,這是中西方茶文化的一次碰撞。舊時“老北京”愛喝茶,晨起喝茶是他們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他們得把茶喝“通”了,這一天才舒坦,才有勁頭。北京人最喜喝的是花茶,“除著花茶不算茶”,他們認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北京人有不少的人竟把茉莉花叫做“茶葉花”。老舍先生作為“老北京”自然也不例外,他也酷愛花茶,自備有上品花茶。汪曾祺在他的散文《尋常茶話》里說:“我不大喜歡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彪m說老舍先生喜飲花茶,但不像“老北京”一味偏愛。他喜好茶中上品,不論綠茶、紅茶或其它茶類都愛品嘗,兼容并蓄。我國各地名茶,諸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祁門紅茶”、“重慶砣茶”……無不品嘗。且茶癮大,稱得上茶中癮君子,一日三換,早中晚各執(zhí)一壺。他還有個習慣,愛喝濃茶。在他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寫到他家里窮,在他“滿月”那天,請不起滿月酒,只好以“清茶恭候”賓客!坝眯∩硥仄愕牟枞~末兒,老放在爐口旁邊保暖,茶葉很濃,有時候也有點香味!崩仙嵯壬髞硐诧嫕獠,可能還有點家緣。當然是飲濃茶易于精神振奮,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中國人喜歡茶,西方人愛飲咖啡。世界文壇上有個巴爾扎克,寫作時一壺咖啡一支筆,邊飲邊寫,這和老舍先生邊喝茶邊寫作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各自在茶與咖啡的刺激下,產(chǎn)生電火般的靈感。興會神來之筆,創(chuàng)作出一部部世界文學名著來的。
抗戰(zhàn)期間老舍蟄居重慶時,曾在一篇雜文里提出要戒茶,這決非本意!安还芪以覆辉敢,近來茶價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睉洰斈陣顸h統(tǒng)治下的陪都,連老舍這樣的大作家也因物價飛漲而喝不起茶,竟然悲憤地提出要“戒茶”,以示抗議。嗟呼,茶葉太貴,比吃飯更難。像老舍先生這樣嗜茶頌茶的文人茶客,他是愛其物、恨其價,愛與恨兼融于茶事之中。
三、茶葉與佛教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由于教義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葉與佛教之間很快就產(chǎn)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
根據(jù)佛教的規(guī)制,在飲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飲酒、非時食(過午不食)和戒葷食素等戒律。佛教重視坐禪修行。坐禪講究專注一境,靜坐思維,而且必須跏跌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臥床睡眠,通常坐禪達九十天之久。
長時間的坐禪會使人產(chǎn)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為此,需要一種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禪產(chǎn)生的疲勞和作為午后不食之補充的飲料。這樣,具有提神益思、驅(qū)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勞等功效的茶葉便成為僧徒們最理想的飲料。
佛教徒飲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時代!稌x書?藝術傳》記載,僧徒單道開在后趙的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昭德寺內(nèi)坐禪修行,他不畏寒暑,晝夜不臥,“日服鎮(zhèn)守藥數(shù)丸,大如梧子,藥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氣,時復飲茶蘇一、二升而已”。中國古代有將茶葉摻和果料香料一同飲用的習慣!安杼K”是一種將茶和姜、桂、桔、棗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飲料。雖然,這時茶葉尚未單獨飲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飲茶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坐禪修行。
唐宋以后,佛教中的禪宗得到迅速發(fā)展。禪宗強調(diào)以坐禪的方式,徹悟自己的心性,所以,禪宗寺院十分講究飲茶!斗馐下勔娪洝酚涊d,“(唐)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由于禪宗的大力提倡,不僅寺院僧人飲茶成風,而且促進了北方民間飲茶習慣的進一步普及。一些僧人嗜好飲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唐大中三年(849年)“東都進一僧,年一百二十歲。宣皇問服何藥而至此。僧對曰,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至處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錢易《南部新書》)。
宋代禪僧飲茶已經(jīng)十分普遍。道原《景德傳燈錄》中說及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次之多。其中有:“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后三碗茶”的記載。溫州瑞鹿寺的本先禪師,“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拜,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贝藭r,飲茶成為禪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nèi)容。
四、茶之道
沏茶:
第一步:選擇青花杯為泡茶器(當然了,你也可以選擇其它的茶具,只是效果會差一點,非專業(yè)人士是品不出的。)
第二步:燒沸純凈水涼半分鐘至約90℃
第三步:燙洗青花杯以預熱
第四步:剪開龍井茶包,置茶入青花杯
第五步:注入少量水先浸潤泡
第六步:聞濕茶香氣
第七步:再注水至七分滿浸泡約2分鐘
第八步:看茶湯顏色并品嘗滋味(杯中茶湯剩約三分之一時可續(xù)水進行第二泡)。
沖泡綠茶、紅茶、花茶的茶水比約可采用1:50為宜(即用普通玻璃杯、瓷杯沏茶,每杯約置3克茶葉,可沖入不低于150毫升的沸水)。品飲鐵觀音、武夷巖茶等烏龍茶類,因?qū)Σ铚南阄丁舛纫蟾,茶水比可適當放大,以1:20為宜(3克茶葉,沖入60毫升以上的水)。
一般用紫砂壺泡較名貴的茶葉,使用容量150毫升——200毫升的中型壺為宜。在中型壺內(nèi)容積三分之一的茶葉較合適;,也可以每1克茶葉沖入50毫升的水為限(細嫩茶葉的用水量適當減少,粗茶葉的用水量再適當增大。)
細嫩的高級綠茶,以水溫85度左右的水沖泡為宜。如沏名茶碧螺春、明前龍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紅袍、黃山毛峰、君山銀針等,切勿用沸水沖泡。而烏龍茶、花茶宜用90度——95度的開水沖泡;紅茶如滇紅、祁紅等可用沸水沖泡;普洱茶用沸水沖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沖即飲,沏水后以浸泡2-3分鐘為佳,勿超過5分鐘,以保持茶香;一般綠茶、紅茶、花茶等,也宜用剛沸的水沏茶;而原料粗老的緊壓茶類,還不宜用沸水沏,需用煎煮法才能使水溶性物質(zhì)較快溶解,以充分提取出茶葉內(nèi)的有效成分,保持鮮爽味。
關于煮水時“湯候”的掌握,應以水面泛“蟹眼”汽泡過后,“魚眼”大汽泡剛生成時沏茶最佳。同時應注意煮水時宜“猛火急燒”,忌“文火久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