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類寫作素材之司馬遷
少年司馬遷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遷10歲起誦讀《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xué)對他后來治學(xué)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后隨父去長安,同當(dāng)時著名經(jīng)學(xué)大師孔安同、董仲舒學(xué)習(xí)《古文尚書》和《春秋》。19歲為補博士子弟。
游歷天下
20歲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xiāng):到過大梁,訪問夷門,并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xiāng)。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臨危父命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yè),不要忘記。 边@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xué)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zé)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yè)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歷法
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qū)O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xué)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歷法。經(jīng)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復(fù)計算、選擇,終于在這年五月制定出新歷,這就是著名的《太初歷》
仗義執(zhí)言
天漢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辯言:"李陵轉(zhuǎn)戰(zhàn)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護短開脫,把他投人監(jiān)獄,并處以腐刑。
忍辱負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fā)憤有為鼓勵自己,終于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經(jīng)過六年的囚禁生活,終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