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態(tài)度作文
不久前讀了小小說名家劉國芳的一篇《扔石子的小女孩》,開頭一段是這樣寫的:去年秋天,我在一個叫山下的小村住了半年。我是因為拆遷才搬到這個地方來暫住的,村子很小,村里村外都是樹,遠一些,是青青的下馬山。“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景致,我在王維筆下見過。
讀到王維那句我不由一頓,因為這分明是孟浩然的名篇《過故人莊》的頷聯(lián)。王維和孟浩然的詩風雖然相近,但這首詩早在中學課本里就應該耳熟能詳,估計是作者寫時未加思索,而編者又未詳加考證,一旦形諸白紙黑字,便極易以訛傳訛。雖然這篇小小說總體來看寫得還算不錯,可惜誤把孟、王相淆,不免于璧有瑕。
更早些時候在《今古傳奇·武俠版》上讀到小椴品評時未寒作品的一段文字,其中引用了陳子昂《與東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的名句:“不期正始之音,復睹于斯;可使建安作者,相識而笑!钡靡灾販,不勝欣然。在后來的古代文論考試中,我也很得意地照搬過去。但完卷后當我重溫這篇古文時,才發(fā)現(xiàn)原句是:“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毙¢驳膰墓Φ字,勿須我多言,單看其《杯雪》、《停云》、《傳杯》諸作便可得知。就連他在落筆行文、譴詞造句時也不能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何況一般的學子文人。思之深為惕凜。
王國維的大作《人間詞話》論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其第三境曰:“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辈贿^考之稼軒原句,卻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若照靜安之句去解讀稼軒的《青玉案·元夕》,卻不與原詞相參照,便有可能貽錯一生。由是可見引用古詩文必得慎重思考,詳查,做到字字句句妥貼無誤,才能對自己負責,也對讀者負責。
談到這里不免要提提讀書的態(tài)度。余秋雨的讀書態(tài)度是盡量讀第一流的好書,因為當你在讀一本壞書時,你已經(jīng)錯過了一本好書。李敖的讀書態(tài)度則是要么讀第一流的好書,因為要看看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要么讀第一流的壞書,也要看看它到底壞到什么程度。我的讀書態(tài)度卻是向魯迅先生看齊,批判地繼承,挑剔地拿來。
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辈煌膶徝姥酃鈴耐槐緯锞谷荒芸闯鋈绱硕嗟牟煌瑏恚敲匆环N正確的讀書態(tài)度也的確值得我們重視了。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會盡是精華,糟粕是與之并存的。便如一朵美麗的玫瑰旁邊往往長滿了刺,而一枝亭亭玉立的荷花卻是從滿河淤泥里綻開笑容。在讀書之前,我們首先要認識一點,那就是書都是別人的,而我們能夠從中汲取到的知識,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有了這樣的認識后我們才能拿起一本書從容不迫地翻閱、咀嚼、消化、吸收,讓我們的學問由無到有,由薄到厚,化浮泛為精深,化古文為今文。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睕]有前人的肩膀供我們站立,我們的眼光便不能看得更遠。同樣,沒有一種正確的讀書態(tài)度,我們的創(chuàng)作也很難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