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jié)常見的四大習(xí)俗
普度
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shè)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yǎng)他們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
“放焰口”這一中元節(jié)民俗活動是受佛教影響而產(chǎn)生發(fā)展起來的。佛教六道輪回中有“餓鬼道”,這些鬼腹大如山,咽細如針,飯食到口即為口中火焰燒成灰炭,因此雖有飲食亦不能受!胺叛婵凇奔礊榫榷瑞I鬼,為其施食的活動。發(fā)展到現(xiàn)代,這一節(jié)俗已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但與此類似的“普度”儀式在中國臺灣仍比較流行。
普度活動一般帶有以下三個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薦享無主冤魂;三、超度新死亡鬼。過去,帶著這些目的,民間各地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普度活動,如湖南寧遠“中元,各家購紙燭、金錁、銀錁,或紙箱及冥包等類,焚化。且于三日前,折冬青一枝,置神龕上,并供酒食、饈饌,如待大賓,云每年是節(jié),祖宗靈魂必歸家一次。”又如山東民俗以“清明日、中元節(jié)、十月朔為三冥節(jié),城隍出巡,儀仗甚豐,妓等白衣白裙手捧鏈索扮作女囚(囚魂),若戲中所演紙?zhí)K三者。乘敞轎隨行,謂藉以讖除罪惡”。再如近世湖北監(jiān)利于“七月七日,祭祖禰、謂之迎亡。連享七日,焚楮薦之,曰送亡。新死者,則于是月朔(初一)迎祭,與此夕奠送”。
在中國臺灣普度的形式又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議好時間輪流普度。普度時都會在門口擺設(shè)長長的供桌,擺上豐盛的菜飯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俗稱“拜門口”。同時,家家門前、檐下都掛盞圓形紙燈,一面寫“陰光普照”或“慶贊中元”,一面為“路燈”,這是用來照引路途,使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yǎng)他們的地方,又叫“樹燈篙”。
公普又稱為“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又叫“拜七月半”。通常以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這一天,人們往往在街頭巷口搭起法師座和祭孤堂,設(shè)起普度壇。普度壇中央懸掛著“盂蘭盆會”的橫幅或三官大帝像。祭孤臺上立著幾塊靈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這是召喚各方?jīng)]有主兒的“餓鬼”前來受祭。為了怕施食時“小鬼”搶不過“大鬼”,還特設(shè)“兒童男女孤魂之位”的靈牌。在壇前邊擺有上下兩層桌子:上桌放一個斗燈,下桌放神像、香爐之類。斗燈內(nèi)放白米、古劍、銅鏡、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壇前還特設(shè)一排長桌,以供民眾擺牲之用。中午過后,各家各戶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紙錢、衣帽、竹笠等祭品前來祭拜。主事者分別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黃、綠、紅各種顏色的三角紙旗,并寫上“盂蘭勝會”、“甘露門開”等字形,以作紀念。之后便請和尚、道士各念其經(jīng),進行祭拜,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