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的解讀和賞析
詩歌鑒賞題,它既有利于考查學(xué)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弘揚祖國燦爛的古代文化,所以成為高考的一道保留題目。詠物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枝奇葩,可除1994年高考所選的元稹的詩歌《菊花》詩外,至今一直未再出現(xiàn)。出題者應(yīng)該是在所以今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涉及詠物詩的可能性比較大,應(yīng)特別引起我們高三語文任課教師和全體高三學(xué)生的重視,對解讀和賞析詠物詩應(yīng)作到心中有數(shù),胸有成竹。下面筆者就對這一類詩歌的閱讀技巧和解題方法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詠物詩的類型
1、“托物言志”型。這類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中的“蟬”即是作者的自況。前兩聯(lián)點明因蟬聲而觸發(fā)的滿腹憂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屢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獄,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這寒蟬的哀鳴!頸聯(lián)即切合秋蟬的處境,又是詩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尾聯(lián)“高潔”二字,是“居高食潔”的蟬性的濃縮。這兩句將所詠之蟬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憤之情。
2、“借物抒情”型。在這類詠物詩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xiàn)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痹娭型ㄟ^描寫柳樹的風(fēng)姿,歌頌春風(fēng)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詩人對春光的熱愛之情。
二、詠物詩的整體解讀——三讀。
例1、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詩后題目。
蟬
虞世南
垂穗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
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① :古人結(jié)在頷下帽帶下垂部分。蟬頭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②此詩作于作者上疏論事遭誣下獄期間。③西陸:秋天 ④南冠:囚徒⑤玄鬢:蟬
。1)這兩首詩都是通過蟬表達自己的心聲,屬于古詩文中 寫法。虞詩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是點睛之筆,一“自”一“非”形成,相互照應(yīng);駱詩以“露重”“風(fēng)多”喻 ,意在言外。(3分)
。2)詩人地位、遭遇不同,詩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試比較這兩首詩所表達的感情。
1、讀標題
詠物詩以動植物名稱作為標題,如《蟬》(李商隱)、林逋《山園小梅》、《鷓鴣》(鄭谷)、《金錢花》(羅隱)、《石灰吟》(于謙)、《小松》(杜荀鶴)。從標題中我們明確了作者所描述的對象,理解作者所選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2、讀作者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對此,后世歷代詩文論者多為推崇!爸恕本褪且私庾髡咂淙艘约白髡吲c作品的關(guān)系。“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了解他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東西寫作,也就是把詩作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lián)系起來考察。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出身寒門,因才高位卑,憤激之情,時見紙上!对讵z詠蟬》就是作者在上疏論事遭誣下獄期間寫的憤激之作。“知人論世”還應(yīng)充分了解作者的風(fēng)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感情氣質(zhì)、藝術(shù)素養(yǎng)等各各息獨特的格調(diào)、氣派、趣味,這就形成不同的風(fēng)格;而思想觀點、藝術(shù)見解、藝術(shù)風(fēng)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覺或不自覺的結(jié)合體就是流派。
高考詩歌鑒賞題出題選取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chuàng)作風(fēng)格的詩作,例如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柳永秦觀的婉約詞,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的“詩中有畫”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
3、讀注釋
注釋是鑒賞中最值得注意的內(nèi)容,雖短短幾字,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nèi)容;有些是介紹相關(guān)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fēng)格。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如注解②就介紹了《詠蟬》的寫作背景,從而了解詩人寫這首詩時的處境、心境和思想狀態(tài);注解①③④⑤解釋這兩首詩的相關(guān)詞語,從而更好的理解這兩首詩的內(nèi)容和意境,有助于我們解答下面的題目。
三、熟悉詠物詩常用的修辭方法
詠物詩在寫作上常用象征、擬人、比喻、襯托、對比等手法,如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一“自”一“非“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蟬聲清越而遠傳并不是靠秋風(fēng)傳送來表明自身的清明正直并非憑借自己的地位和他人的吹傳。除正面描寫外,也用側(cè)面烘托的手法。如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fù)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暋!笔拙鋸娜说母杏X寫夜雪,一個“冷”字,寫雪大,寫空氣中的嚴寒。一個”訝”字,于“寒”之外寫出夜雪無聲無息的又一特點。次句,夜深卻見窗戶明,從視覺角度寫雪下得很大,積得很深。后兩句從聽覺角度寫不時傳來的“折竹聲”,表現(xiàn)雪勢的有增無減。全詩運用側(cè)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寫人,卻處處寫雪,詩境平易自然,渾成熨貼,卻又韻味悠長。
四、賞析詠物詩,還要善于將不同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感悟他們在描摹同一事物中所寄托的不同感情。
由于作者的經(jīng)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的角度、深淺的不同,即便寫同一事物,他們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人誣陷入獄的駱賓王,發(fā)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感慨;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學(xué)寵臣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的"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都糅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稱詠物的上乘之作。
詠物詩通過所詠之物抒發(fā)作者的感受,寄寓自己一定的情感,解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大家長期積累,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一定會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