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鑒賞中的渲染、烘托、襯托、對比
下面,試就渲染、烘托、襯托、對比這四個運用廣泛而且極易混淆的術(shù)語作一番解說。
一、渲染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diào)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
例如,白樂天《琵琶行》(第二節(jié))極盡筆墨之能事,通過對琵琶聲及其富于變化的演奏的鋪敘渲染,表現(xiàn)了音樂的高妙;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對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離愁,表達了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gòu)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對事物進行正面描寫鋪敘,追求筆墨酣暢,痛快淋漓。
二、烘托 烘托也是從圖畫技法中借來的術(shù)語,原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輪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一般采用外暈、圍染的烘托辦法,即“烘云托月” 。
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贝朔ㄒ朐姼鑴(chuàng)作中,指從側(cè)面用筆,對事物進行描述、鋪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烘托”是指通過側(cè)面描寫,使所要表現(xiàn)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XX年高考題選韋應(yīng)物的詩《賦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俺⒂昀,建業(yè)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此詩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沒有直接寫雨,而是通過別的事物把雨寫出來:船上的布帆變得重了,鳥兒飛得不那么輕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huán)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李白有《聽蜀僧睿彈琴》一詩:“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穆犃魉,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此詩末兩句寫由于專心聽琴,不知不覺間,碧山已為暮色籠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來。它從一個側(cè)面烘托出蜀僧睿琴聲的美妙和琴藝的不凡。
齊已有《早梅》一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yīng)律,先發(fā)望春臺。”此詩以“禽窺素艷來”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現(xiàn)出早梅之素艷。
有“梅妻鶴子”之稱的西湖隱士林逋有“梅花”一詩:“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真頸聯(lián)以“霜禽”、“偷眼”、“粉蝶”、“斷魂”烘托梅花景之美,香之幽。
盡管渲染和烘托都是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鮮明,更突出,但二者著眼點不同:前者從正面著筆,由此言此;后者從側(cè)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三、襯托 襯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qū)α⒌臈l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兩上方向來表現(xiàn)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種藝術(shù)表達方法。它能使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描寫的對象更加鮮明,使所要描寫的氣氛更加強烈。襯托分為正襯、反襯。
1、正襯: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即“綠葉襯紅花”。
白居易有《錢塘湖春行》一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平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贝嗽娨晕骱鷼獠,從正面襯托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以六宮后妃之美襯玉環(huán)更勝一籌的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以蒼涼秋景襯詩人飄零之哀,“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以極高的天臺襯天姥山之高,“寒蟬姜切”、“楊柳岸,曉風殘月” 以悲涼秋景襯離情之凄苦。
2、反襯 用相反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靜,以哀襯樂,以丑襯美。亞夫之《姜齋詩話》云:“以樂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樂。”
李煜《望江南》一詞云:“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以昔日游上苑時“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繁華美麗景象反襯出羈留汴梁的亡國之君內(nèi)心的無限悲愴:樂只在夢中。
此外,“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王維《鳥鳴澗》)以鳥之“驚”、“鳴”反襯春山“夜靜”,“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秋思”(溫庭筠《更漏子》)以“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的美好景物及襯閨閣孤寂秋苦;“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tài)本閑暇”(無好問《穎亭留別》以鳥之悠悠反襯思歸春內(nèi)心之急急。
有的詩,能兼用正襯—反襯。李白有《清平調(diào)》(其二)云:“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笔拙湟曰ㄊ芟懵墩r貴妃承幸,二句以楚王夢遇神女的虛幻反襯玄宗得貴妃真實,三四句以靠新妝專寵的趙飛燕反襯貴妃的天然國色。一揚一抑,一正一反,極盡襯托之能事。
四、詩歌中的“對比”,是指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現(xiàn)某種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痹娙私o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zhàn)士們個個脫下戰(zhàn)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zhàn)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xiàn)在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云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fā)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fā)人深思。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詞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贝嗽~將今日千里之外的“孤墳”與夢中十年前相守的妻子于“小軒窗,正梳妝”兩幅畫面對比,突出今日孤獨凄涼,往日溫馨,從而表達了對亡妻的深長思念之情。
“對比”和“襯托”的區(qū)別在于: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xiàn)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練習題
一、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fù)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暋?/p>
、俸單霰驹娺\用的最主要的表現(xiàn)手法,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一場夜雪的景色的。
、谡埛治觥皶r聞?wù)壑衤暋币痪湓姷囊馓N。
第①題的要點是兩個,一是要答“表現(xiàn)手法”,二是要答寫景角度。最主要的手法應(yīng)是側(cè)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戶明”烘托出大雷已鋪天蓋地,到處是銀白的世界;以“折竹聲”,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這樣回答,才能做到“虛實并舉”,即既要有術(shù)語、套話,又要落實到具體詩句。回答本詩“寫景的角度”,就要清楚知曉“角度”這一術(shù)語的內(nèi)涵。這是從觸覺、視角、聽覺幾個角度來描寫夜雪的。第②題要求賞析“意蘊”,“時聞?wù)壑衤暋币痪浒男┮馓N呢,若能結(jié)合全詩,展開想像,設(shè)身處地,發(fā)散思維,不難看出,“折竹聲于”“夜深”而“時聞”,至少有三層含義。其一,“折竹”,極言雪之大之重,因雪壓斷了竹竿:其二,襯出夜之靜。此為以聲襯靜;其三,詩人徹夜未眠,不然,何以“時聞”?為何不眠?不僅因“衾枕冷”,同時也透露出作者獨居(謫居江洲)異地的孤苦難耐的心情。
二、
約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1、對這首宋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前兩句寫出了時令特色和地方氣息,從側(cè)面透露出詩人在靜候友人來訪時的感受。
b.第三句點題,以“夜半”說明詩人在久久等待,但約客未至,卻只聽到陣陣的雨聲、蛙聲。
c.第四句描寫了“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此時閑適恬淡的心情。
d.全詩通過對環(huán)境和人物動作的渲染,描寫詩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韻味。
2、詩中主人公當時是什么心情 是通過什么表現(xiàn)出來的出來的?
【參考答案】
1、c(提示:前兩句是詩人聽到的“景”,詩人盼望朋友到來,側(cè)耳細聽,沒能聽到朋友的腳步,只聽到雨聲和蛙聲;這兩句也暗中點明朋友“不來”的原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閑敲棋子”的“閑”就不能理解為“悠閑”“閑適”,而是閑得無聊。)
2、詩人當時候客不至,心情煩躁不安。通過一個細節(jié)描寫“閑敲棋子”表現(xiàn)出來!都s客》
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三、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問題: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主要運用了襯托和對比。襯托,以冰雪襯梅之堅毅耐寒;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