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學與思的議論文論據(jù)
“惟一的腿”
——思考是靈感的源泉
蘇聯(lián)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才華橫溢,可是有一次為了描繪一個孤獨的男子怎樣保護和疼愛他的心上人,苦思冥想了兩天,還是一無所獲。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又想得頭昏腦漲,在睡夢中,他忽然吟出了下面的詩句:
我將保護和疼愛
你的身體,
就像一個在戰(zhàn)爭中殘廢了的,
對任何人都不需要了的兵士愛護著
他惟一的腿。
將愛人比作傷殘士兵的“惟一的腿”,形象生動,感情深沉,還帶著一絲淡淡的孤獨和惆悵。所以如果你在寫作時埋怨自己沒有靈感,那只是因為你缺少了苦苦思索。
史豐收與快速計算法
——從思考到發(fā)明
我國青年速算專家史豐收賽過電子計算機。他在小學二年級時就想到了一個“怪”問題:讀、看、寫都是從左到右,從高位開始的,而運算為什么要從右往左,從低位算起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他對數(shù)學的強烈興趣,從此,他把玩的時間都用到思考和計算中。正是這種強烈的興趣,使史豐收創(chuàng)造了快速計算法。
陳景潤摘取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
——每時每刻都要思考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著名數(shù)學家陳景潤為了摘取它,自定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學外語,天天泡在圖書館。他沉浸在數(shù)學王國里常常達到入迷的程度。有一次,管理員臨走時大聲叫喊,問里面還有沒有人,但全神貫注的陳景潤啥也聽不見,于是被反鎖在里面。等他想離開時發(fā)現(xiàn)大門緊鎖,只是毫不在意地笑一下,又不知疲倦地回到書堆中去了。還有一次,陳景潤邊走路邊思考,一不小心迎面碰到了對面的樹干上,他還以為撞到了什么人,忙不迭地說:“對不起,對不起!”
小高斯巧解算術(shù)題
——思考才能找到最佳辦法
高斯是德國偉大的數(shù)學家。小時候他就是一個愛動腦筋的聰明孩子。
還是上小學時,一次一位老師想治一治班上的淘氣學生,他出了一道數(shù)學題,讓學生從 1+2+3 ……一直加到 100 為止。他想這道題足夠這幫學生算半天的,他也可能得到半天悠閑。誰知,出乎他的意料,剛剛過了一會兒,小高斯就舉起手來,說他算完了。老師一看答案, 5050 ,完全正確。老師驚詫不已,問小高斯是怎么算出來的。
高斯說,他不是從開始加到末尾,而是先把 1 和 100 相加,得到 101 ,再把 2 和 99 相加,也得 101 ,最后 50 和 51 相加,也得 101 ,這樣一共有 50 個 101 ,結(jié)果當然就是 5050 了。聰明的高斯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蘋果落地的思考
——科學發(fā)現(xiàn)是深入思考的結(jié)果
1666 年秋季,牛頓為避鼠疫回故鄉(xiāng)暫住。一天傍晚,牛頓正坐在花園的蘋果樹下思考一個復雜的問題。忽然,一陣微風吹過,一個蘋果“噗”地掉了下來。此時正是蘋果成熟的季節(jié),一會兒便有好幾個蘋果先后落地。這引起了牛頓的注意,他想,蘋果為什么不向天上飛,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是垂直往地上掉呢?肯定是地球在吸引它……這一簡單的生活現(xiàn)象,引起了牛頓的深入思考,最后引導他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愛迪生的思考
——思考是打開未知世界的金鑰匙
愛迪生幼時就愛觀察、愛思考,同時充滿著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他上學不久,有一次上算術(shù)課,老師對學生說:“二加二等于四。”他站起來發(fā)問:“老師,二加二為什么等于四呢?”老師被問得目瞪口呆。老師不僅不認為愛思考是打開未知世界的一把鑰匙,反而認為愛迪生是在搗亂。因此,他上學才三年就因“成績不佳”被勒令退學。然而他憑著艱苦的思考和探索,終于成為杰出的科學家和發(fā)明家。
開卷有益
——學習貴在堅持
宋太宗趙匡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曾召集文人學者編寫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太平御覽》。該書編成后,盡管國事繁忙,宋太宗還是堅持每天閱覽三卷。有時因事耽誤了,他還要在閑暇時再補上。有人認為他實在太辛苦了,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后來,“開卷有益”就成為鼓勵人們刻苦讀書的至理名言。
讀書如攻堅
——學習如征戰(zhàn)
在學習中,許多人視難題為敵人,視讀書為攻堅。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提出“八面受敵”法,將學習對象當作敵人從八面分割包圍。此法曾受到毛澤東贊揚。毛澤東在 20 世紀 30 年代也說過,學習中要“攻書”,把書本上艱深的問題看作敵人的堡壘,堅決攻下來。 董必武在詩中曾寫道:“學習當如卒過河。”也是提倡用進攻精神讀書。集中表達了這一觀點的還有葉劍英的詩:“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茖W有險阻,苦戰(zhàn)能過關(guān)。”
王安石的指點
——寫詩須先勤讀書
北宋時,有位讀書人很喜愛杜甫的詩,自己專門模仿杜詩寫了不少習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滿意。他向當時的著名文學家王安石請教說:“杜甫的詩為什么那樣精深神妙呢?使后世之人難以超越他。”王安石答:“杜甫寫詩的訣竅不是已經(jīng)在他的詩中說出來了嗎?”那人問:“是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王安石說:“杜詩中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不是說得很清楚了嗎?”那人恍然大悟。此后他刻苦讀書,在寫詩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陸游的書巢
——處處皆有書
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陸游一生酷愛讀書,他晚年時體弱多病,仍勤讀不輟。他將自己的住室命名為“書巢”,題寫了“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的聯(lián)句以明夙志。朋友問他為什么取巢為名,他回答說:“我的房子里到處是書,或者放于箱內(nèi),或者置于桌上,床上鋪的是書,枕的也是書,信仰四顧,沒有無書之處。”朋友進屋一看,果然到處都堆著書,一不小心還碰倒了一摞書。朋友不由得笑著說:“真是個書巢啊!”
孫中山酷愛讀書
——不讀書便不能生活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也酷愛讀書。他流亡國外期間,雖然仍在為革命奔忙,但只要一有空暇時間,他就一頭鉆進書里。在倫敦時,他經(jīng)常到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 看書。他的生活費也經(jīng)常用于買書。有一次,他的錢用完了,衣食無著,還是幾位在倫敦的中國留學生湊些錢給他。但是不到三天錢又用完了,因為他又買了一些急需閱讀的珍貴書籍。他曾經(jīng)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
通用公司服務客戶的故事
——思考要在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之上
有一天,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客戶服務部收到一封信,“這是我為同一件事第二次寫信,我不會怪你們沒有回信給我,因為我也覺得這樣別人會認為我瘋了,但這的確是一個事實。
我家有個習慣,就是每天晚餐后,都會以冰淇淋來當飯后甜點。由于冰淇淋的口味很多,所以我們家每天飯后才投票決定要吃哪一種口味,決定后我開車去買。
但自從我買了新的龐帝雅克 ( 編者注:這是通用旗下的一個牌子 ) 后,我去買冰淇淋的這段路程問題就發(fā)生了。
每當我買香草口味時,我從店里出來車子就發(fā)動不了。但如果買其他口味,發(fā)動就順得很。我對這件事是非常認真的,盡管聽起來很豬頭:為什么當我買了香草味冰淇淋它就罷工,而我不管什么時候買其他口味,它就一尾活龍 ? 為什么 ? ”
事實上,客服部的總經(jīng)理對這封信還真的心存懷疑,但他還是派了一位工程師去查看究竟。當工程師去找這位仁兄時,很驚訝的發(fā)現(xiàn)這封信是出自一位事業(yè)成功、樂觀、且受了高等教育的人。
工程師安排與這位仁兄的見面時間剛好是在用完晚餐的時間,兩人于是一個箭步躍上車,往冰淇淋店開去。那個晚上投票結(jié)果是香草口味,當買好香草冰淇淋回到車上后,車子又秀逗 (shut down) 了。這位工程師之后又依約來了三個晚上。
第一晚,巧克力冰淇淋,車子沒事。
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車子也沒事。
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車子“秀逗”。
這位思考有邏輯的工程師,到這時還是死不相信這位仁兄的車子對香草味過敏。
因此,他仍然不放棄繼續(xù)安排相同的行程,希望能夠?qū)⑦@個問題解決。工程師開始記下從頭到現(xiàn)在所發(fā)生的種種詳細資料,如時間、車子使用油的種類、車子開出及開回的時間……
根據(jù)資料顯示,他有了一個結(jié)論,這位仁兄買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時間比其他口味的要少。
為什么呢 ? 因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口味中最暢銷的,店家為了讓顧客每次都能很快的取拿,將香草口味特別放置在店的前端;至于其他口味則放置在后端。
現(xiàn)在,工程師所要知道的疑問是,為什么這部車會因為從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時間較短時就會秀逗 ? 原因很清楚,絕對不是因為香草冰淇淋的關(guān)系,工程師很快地由心中浮現(xiàn)出,答案應該是“蒸氣鎖”。
因為當這位仁兄買其他口味時,由于時間較久,引擎有足夠的時間散熱,重新發(fā)動時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買香草口味時,由于花的時間較短,引擎太熱以至于還無法讓“蒸氣鎖”有足夠的散熱時間。
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戴震問學
——思考,就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真正學有成就的人是在學習中敢于并善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人。
清代大學者、思想家戴震 10 歲才上私塾。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 《右經(jīng)一章》 ,老師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zhí)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么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 ? 又憑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zhí)筆記錄的 ? ”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注釋里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么時代的人 ? ”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時代的人 ? ”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 ”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 ”
戴震接著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么遠,那朱熹怎么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 ”
老師無言以對。
戴震學習肯于動腦,對疑惑的問題,敢于打破砂鍋問到底。他不迷信老師,不迷信先賢朱熹,也不迷信孔子、曾子。后來他對天文、數(shù)學、歷史、地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對經(jīng)學、語言學做出重要貢獻有關(guān)學與思的議論文論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