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錄讀后感
初次接觸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個多么成熟的年齡,只是進入初中時,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他的《隨想錄》。當然大多是無法讀懂的,所以對于僅少明白的幾篇,記憶是不敢模糊的。感動、啟示自然不必多說,然而令我吃驚的卻是當初讀《隨想錄》時的成就感和一點一滴的感悟,還是沒有絲毫的褪色。
整本書的文章我大致都過了一遍,這本書我不敢說他寫的很好,但題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錯的,尤其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稇涯铘斞赶壬愤@篇文章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魯迅在生前他的為人、做人的原則以及人品和寫作時的態(tài)度。文中說道: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小小老頭子,一個沒有派頭、沒有架子、沒有官氣的普通人。雖然魯迅先生已離開人世,可是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巴金對他的崇拜、仰慕、敬愛之情。因為魯迅先生為他樹立了一個榜樣。魯迅一生寫的全是關(guān)于真話的書,他不斷探索真理,追求進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點是他不怕承認錯誤,更不怕改正錯誤,他寫的每篇文章其實都是把心交給讀者,這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表現(xiàn)!就因為如此,巴金也同樣愿意投入并獻身于寫作,不僅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更是為了真切地來打動每個讀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靈魂、敢于承認錯誤。在整本書的后記中巴金也說自己的確欺騙過自己的感情,而且還犯過許多錯。從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對于自己犯的錯時他真誠、謙虛、質(zhì)樸的態(tài)度。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魯迅先生那兒學來的,這使巴金對待人生有了一種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來的寫作上敢于敞開自己的心扉與讀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其實他是在還“心靈上的債務”,為了洗清罪過,他的傷口在流血!懷著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隨想錄》中痛苦的回憶,直到一步步逐漸深入地獨立思考。這是一個怎樣艱難的過程!
如今進入21世紀,我們同樣應該為了真理而去奮斗,不應該虛構(gòu),更不能弄虛作假?雌饋砟氵@樣做并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人,其實你已經(jīng)在無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們應該像魯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樣,學習他們敢說、敢做、敢追求的品質(zhì)!在此,我還想多說一句:人死不能復生。雖然魯迅和巴金已離開了人世,但我想我會永遠記住并懷念他們的,因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就像《隨想錄》帶給了我們希望和勇氣,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卻留有余香!
從4月21日到10月30日,半年多時間里陸續(xù)讀完了巴金先生664頁的《隨想錄》。他以病弱之軀寫得艱難,我則懶散地讀得拖沓。放下書卷,心里不禁有些對不起老人的感覺。現(xiàn)在老人已經(jīng)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應為絕唱。
認識巴老是從讀小說《家》《春》《秋》開始的。時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下被覺新們的命運所吸引,一口氣就要讀完一本書,讀完了這本就想著另外一本。在那幾天中,思想完全地被溶化進小說的情節(jié)里不能自拔。時間雖然過去二十多年,但是這一景況還是清晰地浮現(xiàn)。中國有許多大文學家,他們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在我的認識里,好的作品就應當是用平淡的語言,老百姓常說的話,表達出一個時代的精神,讓人們從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現(xiàn)在有些作品,看過像一場風刮過,什么也沒有了;且不說有些文字實在讓人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