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讀后感
不可否認,在寫完以上這段字后就陷入了迷惘無言中,這本書我前前后后讀了兩個版本無數(shù)次.也曾經(jīng)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對于一個文學巨匠,一個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殿堂級作品的老人,卻為什么會在既將"滾下海"的時候?qū)懗鋈绱撕雎晕淖旨记?筆調(diào)平談的返真之作.對于這種臨老揭傷疤,大揭別人傷疤,大揭自己傷疤的"散打式"文學感到驚奇!無法想像一個曾經(jīng)用充滿激情與青春的激越的文字寫出<<三部曲>>的學者,他的靈魂在那個人獸不分的十年中是怎樣的受到?jīng)_擊,以至于如此不惜代價的去說真話,說很多人都不高興的真話,說很多人都不理解的真話.
憑心而論,不管大衛(wèi)看了多少次,每一次翻開書都能被其中撲面而來的悲憤打斷思緒,無法繼續(xù).但如果說能從其中了解到"文革"的來龍去脈那也是不可能的,做為魯門信徒的學生的巴老,好像也是有著太多的意猶未盡,再加上老年病魔的無情折磨.但又禁不住靈魂的傷痛,對于這段人生的憎恨,于是就反復的在我--文革--文革--我之間來回.失去了一定的可讀性,使得年青人不愿看看不懂,年老一點的看懂了又不愿說.空谷絕響,此心付夕陽矣!.
是的,在現(xiàn)如今這年頭,對大多數(shù)受著"中國式"教育的人來說.大師的這種用心良苦的"補課",試圖能給這個時代的人補上一段空白的課,讓這種免疫力深入到民族的血液中,讓這個民族永遠遠離歷史歧途的愿望,似乎無奈的已經(jīng)漸漸隨落日而逝了.
這是一個有著太多浮躁的國度.能夠有著一顆平靜而包容的心來審視過去的人太少太少了,人們寧愿抱緊一兩千年前的那些所謂榮耀,高喊著華夏至尊,四夷皆下,不厭其煩的大發(fā)其高貴夢.但卻是不愿去直面這僅僅才三十幾年前的荒唐,因為這會使他們大失顏面,因為這會讓他們迷夢破滅,因為這會讓他們扛在肩上的道德旗千瘡百孔.
可悲啊!這就是沒有自尊太久的國人的崎形心態(tài),他們逼切的需要尊嚴,但卻把這所謂的尊嚴建立在那些被歷史掃進垃圾堆的腐朽上.他們或許讀過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但卻永遠不懂"凡立志興邦者,必定傷痕累累!如無膽量,切務空談"的真諦.也不會懂什么是"勿以友而全是,勿以仇而全非"的理性直觀.
于是乎我仿佛看到了巴老身后的那個陰影中只站著一個季羨林,而季先生身后的陰影更長更黑....
憩園》則很平和,于我讀來剛剛好。于是心平氣和讀下來,很喜歡。
小說有三條線。一是“我”在姚家憩園的生活,見證的姚家的日常生活,教育孩子,及于姚太太討論人生的意義,文學的意義等。二是憩園舊主人一家的故事,楊三少爺從富足走向破落被家人趕出的最后死去,小楊少爺對其父的照顧等。三是小說中的作家“我”創(chuàng)作的小說,即車夫和盲賣唱女的故事。這幾條線都是在“我”——黎先生的視角下展開。但是黎并不是其中的主角,他只是線索。幾家的故事不緊不慢在日子中浮現(xiàn)出來。憩園的情節(jié)處理得很好,故事大都是經(jīng)過下人、小孩等不同的人物口中零散的說出來,有張有弛。憩園的文字也比較細膩,很舒緩,景物的描寫是工筆的。偶爾還能看出四川的一些方言,會覺得很親切。
憩園的女主人,姚太太昭華,小說中最理想的人物形象。美麗、溫柔、善良、善解人意、多愁善感。具有相當大的理想色彩。住在風景宜人的憩園最相稱的人。她和“我”談天時說起的多寫點溫暖的故事,揩干人的眼淚,給人多一點歡笑,不知是不是巴金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她和“我”談起人生的意義,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犧牲,昭華愿意為有需要的人服務,融入別人的生命,分享別人的哭樂。也不知是不是巴金自己的看法。小說中的“我”偏愛寫小人物的故事,有一個博大悲憫的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巴金自己的寫照。雖然覺得一個幽居的家庭主婦說這樣的一些話并不是太可能,然而從整個小說的描寫來說,并不覺得唐突。昭華確實是一個讓人喜歡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