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讀后感
他一生淡薄名利,正值善良,勤于鉆研,筆耕不輟。他不僅博覽了古今中外的智慧寶庫,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注重史實,深入世界各地實地考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十年間,他依然埋頭苦讀,并不是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事實上在動亂的年月,他家遭受了巨大的苦難,父親一直被隔離,叔叔自殺,而他自己也一次次地被人無中生有地陷害,但他以超人的毅力默默地承受著,默默地奮斗著。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一篇篇學(xué)術(shù)論文接連發(fā)表,一部部著作相繼問世,得到了學(xué)術(shù)屆的認可,同事的尊重,三次民主推薦為上海戲劇學(xué)院院長,在實在不能推托的情況下,他擔(dān)起了學(xué)院院長的大梁,并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nèi)使學(xué)院的各項工作都有了較大的起色,率先帶領(lǐng)學(xué)院改革,并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況下,他卻毅然放棄了權(quán)力和地位,擺脫了虛假,選擇了真實的文化。在以后的歲月中,他歷盡艱辛,踏遍千山萬水,從廢墟到廢墟,從文明到文明,拂去文明廢墟的塵土,削去文明層層神密的面紗,使古今中外的文明,煥發(fā)出熠熠光輝,讓黎民百姓瞻仰并內(nèi)化著文明。
余秋雨老師的一部部著作,一篇篇文化散文,在海內(nèi)外影響很大,特別是對青年一代影響更大,我就是其中的一個。這次看了他的《借我一生》,使我更加敬佩他的人格,敬佩他淡薄名利、不屈不撓、吃苦耐勞的敬業(yè)精神和善良、正值,并具有強烈的正義感、責(zé)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國文人的人格魅力。使我更加理解他果敢地放棄十分看好的前程,甘愿寂寞、吃苦受累、隱居山間、爬山涉水考察中華文明,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恐怖的中東,飄洋過海歷盡艱辛考察整個歐洲文明等等,我深深地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他把自己多年來的苦讀研究和自學(xué)積累的文化知識,以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給下一代,讓更多的炎黃子孫以及世界了解華夏文明,喚起人們的良知和正義,傳承文明,感知榮辱。正是像他一樣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師們無怨無悔地奉獻著畢生精力,傳承著華夏文明,才使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得以延續(xù)至今,并發(fā)揚光大。
對于這樣一個給予我們太多文化茲養(yǎng)的戲劇專家、歷史學(xué)家、文化散文作家,我輩沒有任何資格對他進行評論。但是曾經(jīng)一度,一些想趁機跟著出名和別有用心的人在國內(nèi)的報刊雜志、網(wǎng)站對他指出劃腳,評頭論足?戳苏孀屓诵耐,讓人羞恥,愧對五千年的華夏文明。
不過余秋雨老師并沒有受那些“指出劃腳,評頭論足”文字影響,卻激起他更大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尋找文化的根基,文明的動力和方向,拯救類似失落的靈魂。當《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等著作一篇篇走進深街小巷、尋常百姓家時,余老師成功了。事實上,在這祖國的最邊陲,一個普通的后生在讀了余老師的書后,有如此的感慨,余老師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心血沒有白費,余老師的目的已完全達到了。
這就是文化的份量,讓我再次想到了那句 “傳承文明,感知榮辱”的中華美德!督栉乙簧芬脖貙⒂绊懳乙簧。
這本書是從余家祖輩開始說起。提及了他的父母的特殊身世背景下的特殊婚姻,他那富于殷實的外公,居然舍得將嬌慣寵愛的大小姐嫁到窮鄉(xiāng)僻壤里。正是這樣特殊的婚姻,讓余秋雨有了一位知書達禮的母親。他的母親居然辦私塾教村民認字,辦私塾的母親是需要何等的勇氣于決心啊!受母親那美麗文化夢的影響,余秋雨才有了以后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