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作文素材的指導
寫作素材,俗稱例子,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講的寫作素材是指議論文中說明觀點的論據(jù)。說明文中說明事物的旁證,記敘文中記述主體之外的引申。
凡好文章都不是孤零零地寫人論事。朱佩弦的《荷塘月色》引出了《西洲曲》,韓退之的《師說》請出了孔子,《南州六月荔枝丹》借白居易《荔枝圖序》講荔枝,就是諸葛亮為激孫權(quán)抗曹也搬來了“守義不辱”的田橫。我把這些統(tǒng)稱為文章的例子。有了例子,文章才精彩、生動、豐富、感人。
可是,很多同學,他們手中掌握的寫作素材很少,腦子里的例子很貧乏,一寫文章就是屈原、岳飛、文天祥,瓦特、居里、愛迪生……不是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了,就是開水把壺蓋沖開了……不是說這些例子不好,實在是這些例子太“熟”了,因而也就太“俗”了。愛迪生發(fā)明了電燈,給人類帶來了光明,而恐怕愛翁本人也難以料到,他的事跡給我們一屆又一屆的數(shù)以億計的中小學生寫作文提供了恒久不衰的例子。
2001的高考作文寫“誠信”,閱卷老師們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就是三個例子:狼來了,列寧打碎了花瓶,華盛頓砍櫻桃樹。有意思的是,這三個例子,一個是在幼兒園聽老師講的寓言,一個出自小學課本,一個是初中課文的附文。學習語文,寫文章,不拓展,不延宕,不聯(lián)想,不求新,怎么行。例子太熟、太俗,文章便毫無生氣,沒有人愛看。
那么,哪些材料可以作為文章的例子呢?多得很;\統(tǒng)言之,有以下三個方面:
1.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
2.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
3.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和事。
對文章中的例子有什么要求呢?也是三點:1.新穎 2.生動 3.恰切。
還是舉個例子來說吧。大家都知道司馬光,但未必知道司馬光的“警枕”。司馬光奉旨編撰《資治通鑒》之后,即用圓木做了一個枕頭,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貪睡。當他枕在這塊圓木上睡覺時,只要稍一輾轉(zhuǎn),“警枕”便會翻滾,將司馬光喚醒。然后,他立刻坐起,繼續(xù)奮筆疾書。這個例子很新穎,寫進文章,會使文章生動。寫進議論性的話題作文中,只要表述恰切,這個材料可以論證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事業(yè)有成;可以論證堅強的意志毅力、慎獨自律的精神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zhì);可以論證忠于職守的敬業(yè)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還可以論證只有付出超人的代價,才能開創(chuàng)超人的事業(yè)……
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名段名篇,我戲稱為請別人幫自己寫文章。我的一個學生在談到自己的天資不如別人,但仍要不懈努力時引用了阿拉伯諺語:登上金字塔頂端的,除了雄鷹,還有蝸牛。我開玩笑說他請阿拉伯人幫他寫文章表明他自己的心志,挺好。
魯迅先生是文章大家,他的思想、學識博大精深,他的文章材料豐富,例子比比皆是,即使信手拈來,亦能涉筆成趣。他在談到“名與實”這個眾人熟知的“話題”時,幽默地寫道:皇太后鞋店賣的鞋未必比皇后鞋店的鞋好,他接著舉了一個例子,說他家鄉(xiāng)有一個戲班子(劇團),名曰:“群玉班”,名字很美,可演出質(zhì)量,實在不敢恭維。群玉班在鄉(xiāng)間大廟里演戲,沒演到一半,觀眾紛紛退場:臺上群玉班,臺下都走散,趕緊插廟門,墻頭都爬坍,只剩下一擔餛飩擔……
一個同學寫文章講他的父親,他父親是一位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可是對個人生活卻很不上心,“他穿的一雙襪子,往往是兩只顏色不同”。只這一個小小的例子,就使我們看到了這位科學家的獨特的個性。
我要求我的學生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寫作素材本,隨時記下看到、聽到、想到的可作寫作的素材,還要求他們每個人要熟記30-50個乃至更多的例子。例子可以從閱讀(讀書報雜志,上網(wǎng)等)中來,可以從對生活的觀察(包括看電視)中來,可以從自己的學習、工作實踐中來。
在老師的倡議下,同學們的寫作素材庫(大腦信息庫)漸漸充實起來。隔一段時間,要搞一個信息交流活動,互相學習,來彌補、填充自己的信息庫。時間長了,例子多了,視野開闊了,連認識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寫文章當然也就不會無話可說了,也就不會“老生常談”了。
請看我的學生作文中的例子:
△孔子出門見到這樣一件“攲器”:不注水時是斜的,注一半水則變正,注滿了水就要翻倒?鬃痈袊@道:哪有滿而不翻的呢?我們做人要謙虛,千萬別自滿,否則,非翻車不可。(秦錚)
△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年輕時在海軍學校學習,他的成績名列前茅。當他洋洋得意地把他的成績報告給上司時,上司卻問他:“為什么不是最好的?”只有把“最好”當成奮斗目標,才能不斷進取。(史小楠)
△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一個小女孩學著媽媽的樣子,把廢紙扔到窗外。一位女同志騰出一塊座位讓她座,這個小女孩卻說:“阿姨,你站起來,讓我媽媽座!”家長不能教孩子自私,從小糾正還來得及,不然,要毀了孩子一生的。(魏琦)
2000年高考后,在北京大學高考語文閱卷點發(fā)現(xiàn)了一篇優(yōu)秀作文,題目是《雜感于多樣》(見附文),閱卷老師一致認為這就是“滿分作文”。這篇文章有很多優(yōu)點,別的暫且不論,僅就文中的“例子”而言,粗略數(shù)一數(shù),就有十幾個,大都新穎、生動,再加上運用恰切,怎不使文章出彩!
當然,在文章中使用什么例子,怎樣使用這些例子,首先要有一個思想認識水平問題,對此本文不想多談了。其次還有一個表述技巧問題,我也只打算略說幾句:一是舉例應力求簡明,力避啰嗦,要突出一個“新”字,務去陳言。二是數(shù)個例子可“同時并舉”,表述中動用修辭學之所謂排比、對比、鋪陳等手段以增強文章的氣勢。三是在文章中,舉例之前或之后,一定要有與例子呼應的語句,表明寫作意圖或強化例子的作用,哪怕是片言只語也好,不可或缺,千萬別把例子扔在那兒,不了了之。這里已涉及到寫作的語言問題了,容改日再談。
最后,請允許我恭錄我們的祖師爺馬克思的一段話作為文章結(jié)束語。馬克思這段話中提倡的對一切科學的態(tài)度,理應成為我們對語文這門科學(我認為“語文”不僅是一門“學科”,而且是一門“科學”)的態(tài)度。馬克思這段話中巧妙引用了但丁《神曲》中的文字,為我們寫文章使用例子作了“模范”,睿智如馬克思,尚且請出意大利文學家但丁為他寫文章“幫忙”,何況我輩!
馬克思說——
在科學的大門口,如同在地獄的大門口一樣,寫著兩句話:
“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
“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
雜感于多樣
。2000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
世界的多元化必然導致解答的不惟一性。感謝這不惟一性吧:正因為此,我們才有可能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騰飛于這豐富多彩、變幻無常的天地間。
一
凡是棋壇的高手下棋,都是不拘泥于棋譜,隨心所欲的擺布,酣暢淋漓地拼殺,為了勝利,出手變幻無窮。棋手的最高境界,成了多樣化的解答的最好詮釋。
試問:世上有哪兩局棋是一模一樣的呢?
二
有了多樣,才有了比較。各種各樣的方法羅列于我們的面前,是為了給我們挑選。別出心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好地解決問題,才是我們的動機之本。
曹沖稱象,不用稱桿而用船;高斯算數(shù)列,不計算而是“湊數(shù)”……不排斥傳統(tǒng)方法的可行性,但更無法否認新路的妙處。
泱泱歷史之海,蕩出了多少個另辟蹊徑?
三
但是種種解題之道,決非浮于事物表面, 一目了然。你得動用思想,探尋奧秘。即便是“妙手偶得之”,也得有量變的積累。啟動聯(lián)想的發(fā)動機,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發(fā)散,遷移,你才能由衷地贊嘆:“這個世界本來很精彩!”
四
我們中國人,似乎有墨守陳規(guī)的傳統(tǒng)。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永遠是2,守規(guī)矩成了人們眼中頂尖的美德。
“雪化了就是春天”,判錯,因為標準答案是“水”。
“臨危不懼”,判錯,因為標準答案是“視死如歸”……
血紅的大叉,停手吧,你們可知道,你們在纏繞著怎樣鮮靈的魂魄!
否認答案的多樣性,就是否認世界,否認生活,否認真實。
五
可喜的是,中國也有推陳出新的傳統(tǒng)。早在幾千年前,《戰(zhàn)國策》中就對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陳舊思想進行尖銳的諷刺。
因之,有了商君。
后來,有龔自珍高唱“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現(xiàn)如今,我們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走的可不是蘇聯(lián)的老路。
六
新時代在召喚,豐富多彩本來就是這個世紀的主題,我們可得跟上思維的列車,叫地球震驚于這個五彩繽紛的新國度。
我又在想:這大概就是西部大開發(fā)時不易建一條公路的原因吧?有了路網(wǎng),有了選擇,才會騰飛!
你又選擇哪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