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如何寫好“文化作文”
“文化作文”是一種扎根于文化土壤,讓作者在幾千年文化長河中汲取營養(yǎng),使作文鮮花散發(fā)出文化芳香,極度充滿文化內涵的文章。這類作文至使至終流淌著一種文化況味,最終以作者豐厚的文化底蘊取勝。雖然高中學生寫這類文章有一定難度,但只要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增加自身文化積淀,亦是容易寫出上等佳品來的。
這類文章在構思上思路要開闊,要把寫作話題放在一個廣闊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審視、去思考,利用發(fā)散性思維去審視話題,打破常規(guī)性作文思維模式,或以文化的眼光去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態(tài)去敘述、議論社會之哲理,或以對文化的理解角度去批判時代的假丑惡,表現真善美,或以歷史文化名人言論、事跡去彰顯作者文化積淀等等。在具體寫法上,寫作者需要用文化的材料去表現話題,文化的思辨去挖掘話題,用文化的品味去提升話題。
具體地說,寫作這類作文的方法很多,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寫“文化作文”的方法以饗讀者。
一是詩詞佳句引用法。這種方法就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現代詩詞佳句于文章之中,給人以厚重的詩香氛圍。這種方法可用于文章開頭點題和結尾深化文章主旨或收束全篇,亦可成為文章標題,作為文章點綴。例如,一學生在寫作《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時,引用《琵琶行》中“未成曲調先有情”、“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無聲勝有聲”三個詩句作為文章小標題,巧妙地把從小到大父母對他的關愛和教育的事件串聯起來,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詩詞佳句的引用除可以用來作為文章點綴之外,還可運用它來嫁接行文或間接化用!斗艞売袝r也是一種美》的作者就借助古典詩詞包裝自己的思想,顯得獨樹一幟。他在文中這樣寫道:“伴著你,陶淵明的朵朵菊花點綴了朦朧的南山,龔自珍的片片落紅幻化成軟軟的春泥,晏殊的獨自徘徊落寞了曲徑通幽,溫庭筠的脈脈斜暉籠罩了悠悠碧水……”。像這樣引用詩詞佳句入文增強文章文采,給文章襟邊插上一朵底蘊豐厚的小花,或讓詩詞佳句聯合成詩句方陣,散發(fā)出古文化的濃郁芬芳,可以讓讀者邁進詩詞的殿堂去接受熏陶和感染。
二是文化審視法。運用這種方法作文,寫作者需要有大量的文化積淀,而最關鍵、最主要的還要有文化的眼光、文化的精神和文化的品味,懂得如何從文化的角度去審視話題。天命在寫《黃河頌》一文時,把文章放在中華五千年文化長河中去汲取養(yǎng)料,濃墨重彩大書特書五千年輝煌文明,以“遙想禹鑿龍門,萬民揮鎬,招喀刺昆侖之融雪,引湟渭汾洛之清瀾,使九曲回還,遠上白云,瀑落蓬萊。潤千塬之神土,納百川之流泉。一河橫空,哺育萬類,自是桑麻翠苑,黍粟有繼,藏駝回羊騰歡,蒙馬漢牛旺健。五千年文化傳襲,炎黃子孫唯母親河是稱無以感戴……”開篇,視野開闊,氣勢磅礴,給讀者一種強有力的心靈震撼。
三是故事新編法。這種方法是借助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故事,結合時代內容對古典文學故事進行化用或改編,利用“舊瓶裝新酒”,增加一些文化分量。一學生以“發(fā)展”為題作文,巧妙利用《西游記》中的故事,通過充分想象,結合時代內容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改編,大膽設想唐僧取經回來到人間創(chuàng)業(yè),但他由于因循守舊,最終導致企業(yè)破產。作者通過改編故事,揭示了“不能與時俱進就不能發(fā)展”這一主題,真可謂巧妙之極。
四是情景再現法。寫作時通過設置一定情景、場景、人物、情節(jié)等,或藝術地再現歷史人物某一時刻的細膩心理與行為,或磅礴地描寫偉大人物某一歷史性的壯麗場景,或刻畫名著中某一文學形象的某一事件,或詩意地再創(chuàng)造古典詩詞意境等等,借以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對生命律動的震顫,對社會哲理之頓悟。一高二學生在以“傾聽”為話題作文時,以《弦斷有我聽》為題,選取了岳飛、李清照、譚嗣同三位歷史人物為寫作對象,再現他們或為民憂,或為國死的重大歷史事件有機地串聯起來,結合時代內容和自己對歷史的思考,對現實生活的體察和對人生的感悟,表達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感慨和立志學習報效祖國的決心。顯然,像這樣進行簡單雕琢,與空談理想之類的文章相比,立意要高遠得多,同時也要耐讀得多。
寫好“文化作文”除借用上面敘述的幾種方法外,還可采用文言仿篇法、典型人物法、歷史掌故法等等,在此就不再贅述。
總而言之,要寫好“文化作文”,作者除需不斷積累一些寫作技巧外,還必須有大量的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方能讓大氣磅礴的氣勢沉積于心間,流淌于筆端,讓大量的歷史人物、文學形象、歷史事件躍然于紙上,走進讀者心靈,以震撼其生命,讓讀者在與之靈魂碰撞之間感悟到厚重的文化內涵和作者的文化品味,這樣文章方能散發(fā)出濃郁的文化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