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湖南語文補充說明解讀
湖南省教育考試院《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補充說明明確表示: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語文命題,湖南將根據(jù)《考試大綱》與中學語文教學實際,沿襲XX年高考語文卷(湖南)的命題思路,在XX年語文卷(湖南)的基礎(chǔ)上對試卷結(jié)構(gòu)、賦分作適當調(diào)整:第二大題現(xiàn)代文(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由4道小題調(diào)整為3道小題,賦分由12分調(diào)整為9分;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其中簡答題賦分由3分調(diào)整為4分;第四大題古詩詞鑒賞和古詩文默寫,其中鑒賞題賦分由5分調(diào)整為7分。
識記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時代、國別和代表作以及識記文學體裁常識,不列入今年考試范圍。寫作仍將限制文體。默寫的范圍為教育部XX年頒發(fā)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古詩文背誦篇目。
首先,體現(xiàn)求變的精神。穩(wěn)中求變是各科高考試卷的一大特點,XX年高考語文試卷,湖南省沿襲了XX年的補充說明,沒有任何變化。如果再細致一點進行一番縱橫比較,湖南卷的第二大題從XX年到XX年無論是取材還是命題是鐵板一塊,沒有任何變化,都是自然科學類文章,4道小題,賦12分。而自從XX年的全國三套語文試卷將此大題調(diào)整為3道小題,賦9分后,自主命題省市紛紛效仿,在選材、設(shè)題、賦分上多有變化。到XX年,18套試卷中固守4道小題賦12分的只有湖南卷、湖北卷、浙江卷。像湖南這樣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試題,多少有點令人生厭,故求變在即。
其次,符合實際的需要。在整套試卷中,科學類文章的閱讀是最乏語文味的一道題目。一方面有些科學類文章由于原作者的語言表達水平或其它原因(如發(fā)明創(chuàng)造才見端倪,文章不是出自于科技人員之手等),是沒有寫好、沒有說明白的。另一方面有些科學類文章是由外文翻譯過來的,翻譯不一定是學理工的,因此翻譯時很有可能走樣。而作為文科人才的命題人對這些科技前沿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本來就如同隔山,因此不一定完全徹底的弄懂,反倒很有可能再度走樣,甚至出現(xiàn)知識性的錯誤理解。再加上命題者挖空心思設(shè)置陷阱,想盡辦法偷換概念,未然說成已然,可能說成必然,這道大題對檢測考生的語文能力實在沒有什么實用價值,因此,在港臺和新加坡等華語地區(qū)的高考語文試卷中從來沒有此種類型的題目。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從來不會采用這種方法來檢測學生說明文的閱讀能力。說實在的,這種形式也檢測不出考生對說明文的閱讀能力,相反大有碰運氣之嫌,考生就是得了滿分也未見得其語文水平就是一流。因此,消減這道題的權(quán)重非常符合實際的需要。
第三,回應(yīng)課改的訴求。XX年,湖南正式加入了高中課改的行列。首屆課改年級將參加高考,XX年的高考語文試題應(yīng)該回應(yīng)課改訴求,作出適當?shù)恼{(diào)整,為明年的大變臉作準備。課改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湖南卷去掉第二大題的一個選擇題,將3分的分值分配到文言文簡答題和古詩鑒賞題,強化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導向是非常明確的。
面對XX年湖南語文試卷在結(jié)構(gòu)和賦分上的這一小調(diào)整,我們不妨作出如下對策:
一是進行設(shè)題猜想。文言文簡答題由3分調(diào)整到4分,設(shè)2道小題的可能性在增大,其中的1道小題還可能采用填充題的形式讓考生簡答。最好的辦法是仔細研究一下近五六年上海卷中的文言文試題,他們在這一命題形式上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讓考生了解設(shè)題方法,領(lǐng)悟答題技巧。古詩鑒賞肯定會設(shè)2道小題,從古代詩歌的形象、古代詩歌的語言、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古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中選擇2個考點命題?茖W文閱讀的3個小題,極有可能涉及概念的理解、信息的篩選和推斷。
二是調(diào)整專題訓練。適當減少第二大題的專題訓練,增加文言文簡答和古詩鑒賞專題訓練。文言文簡答訓練,教師不妨于課外書籍中多搜集一些情節(jié)曲折、文筆生動、理趣盎然的文言短章或片斷,讓考生概括其主題思想、說理技巧、觀點態(tài)度。古詩鼓勵學生多讀多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每天抽時間背上一首短詩,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悟性。
三是靈活擬制試題。由于前兩年湖南卷古詩鑒賞都是賦5分,只有一個問題,本學年度長沙市四大名校的六次月考題中古詩鑒賞題大多沒作變通,只設(shè)有一問,且切口非常大,有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切口,等于給一個沒有切開的西瓜要考生咬,給考生答題和老師閱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湖南師大附中第四次月考試題中的古詩鑒賞題:
閱讀下面的宋詞,按照要求完成賞析。(6分)
浣溪沙
蘇軾
風壓輕云貼水飛,乍睛池館燕爭泥。沈郎①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問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沈約,南朝名相、詩人,多病。這里是詞人自比。
閱讀全詞,簡要賞析“沈郎”形象。
題中的6分,完全是一種猜測。新的補充說明出臺,明確賦7分之后,我們的命題應(yīng)該靈活一點,切口盡量開小一點,才能有效應(yīng)對今年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