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于謙《石灰吟》為例談技法美
由于中國文學特別注重含蓄與蘊藉,因而,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塑造形象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時,必須要借助一定的寫作技法,使形象更為生動鮮明,更富有表現(xiàn)力。文學理論指出,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法將側(cè)重于不同的藝術(shù)表達技法。譬如,李白作為浪漫主義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特別注重想象,常常是注重虛中見實,比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倍鸥ψ鳛楝F(xiàn)實主義詩人,在文學中卻偏于寫實,往往注重真實的細節(jié)展示,比如,“白發(fā)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表現(xiàn)技法包括白描、渲染、象征、襯托、細節(jié)描寫、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相生等表現(xiàn)手法,也包括比喻、擬人、夸張、雙關(guān)、對偶等修辭手法。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崩畎走\用了夸張的寫法。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痹娙诉\用了是襯托的手法,它用冬天的白雪,來襯托報春的白梅。白雪是高潔的,但白梅凌寒而開,冒雪而放,又有幽香透出,比白雪更加高潔。由于這些技法通過文字描寫是可以感受和理解的。如果在文學作品讀解和欣賞中,能夠抓住作品的表現(xiàn)技巧,不但易于走進作品,讀解作品,感悟作者思想感情,而且有助于提高讀者的賞讀能力,并學會表情達意的方法。如,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全詩如下: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七絕,全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那么,怎樣識別托物言志的方法呢?對此,我認為對于托物言志的詩歌,讀者首先要明確了描寫了什么物?其次看這種“物”有什么特點,或者在中國文化以及文學中已經(jīng)是蘊含著什么情感思想的意象,譬如,“蓮花”,由于周敦頤的《愛蓮說》的描繪及其賦予的思想情感,在中國文學中,“蓮花”蘊含著“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zhì)。然后看作者是怎樣描寫(表現(xiàn))的。于謙的《石灰吟》,吟詠的對象是石灰。從詩歌整體上來看,詩人描述了石灰形成的過程。先起,表明石灰石源于深山中,再承,表現(xiàn)出石灰是經(jīng)過“烈火焚燒”而成,再轉(zhuǎn),說明經(jīng)過燒制的石灰已是“粉身碎骨”,最后合,表現(xiàn)出“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品質(zhì)。描述過程很清楚,也很全面的。我們再看看詩人在其中所用詞語,“若等閑”“全不怕”“要留清白”等。從這些語詞看,詩人把本無生命的石灰人格化了,賦予石灰以人的情感思想,即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那么,詩人為什么要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我們知道,在詩歌中,擬人修辭手法的作用就是把人與物的距離拉近,形成詩人-作品-讀者相交融的審美關(guān)系。在這個審美關(guān)系中,實現(xiàn)讀者與作品和作者之間相對話,從而產(chǎn)生審美感受和審美理解。在《石灰吟》中,擬人手法拉近了人與物(石灰)的距離,這樣,有利于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讀者很容易認識到詩人在用“石灰”為喻,從石灰的品質(zhì)中,感受到詩人那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以及不同流合污,堅決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總之,一定的技法不但有助于作者(詩人)表情達意,提高表達效果,而且它是引進讀者走進作品的橋梁,有助于讀者進入作品,感受其思想情感,提高鑒賞能力,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