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案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的“思想實驗”中談到:如將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解為對立面的調諧(統(tǒng)一)和變革(斗爭),其中變革是手段,變革的目的是追求調諧,而不是為變革而變革。調諧不僅是變革的目的,即便變革本身或即事物發(fā)展和運動的過程,也應講究和追求調諧,以減少損失(痛苦),提高效率。
先秦時代,許多學派都研究過事物對立面的調諧(統(tǒng)一)和變革(斗爭)的關系。其中道家認為禍福、正奇、善妖等對立面之間可以反覆無條件轉化,頌揚弱勝強的轉化,但不明確變化的目的性;法家則強調對立的絕對性,主張強凌弱,大制小。儒家觀念與他們不同,以實現(xiàn)調諧為變革的目的,也以調諧為變革的高明手段!霸蕡(zhí)其中”就是調諧觀念在方法論范疇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貫徹於儒家的全部理論和實踐。
《荀子.宥坐》篇記載孔子在魯桓公之廟,看到欹器,有感而發(fā)的故事。夫子問守廟者:“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笨鬃勇犝f過“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滿則覆!膘妒亲尩茏幼⑺囼,可見“中則正,滿則覆,虛則欹”。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這里說的“虛”和“滿”都是兩種極端傾向,宥坐之器因而產生“傾斜”和“倒覆”的現(xiàn)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為“聰明圣智”之舉歟!
如前所述,作為“調諧”的“和”,是包括人際、人與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靈,以及萬物之間的一切相互關系的優(yōu)化相處原則;仁學講求的中庸之道,追求的主要是人與人,或人與事之間的“和”──調諧。尚“中”致“和”,做人要中,處世要中,思慮要中,審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
(2)過猶不及
這個中的位置究竟該如何界定呢?
《論語.先進》中記載著孔子和子貢的談話。子貢問老師,子張和子夏誰優(yōu)勝?孔子說子張顯得過頭,子夏有些趕不上。子貢就說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孔子的答覆是“過猶不及”。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確切位置,是優(yōu)化選擇決定的,座落在過頭和不及之間的“無過無不及”的“臨界位置”。從數(shù)學觀點加以譬解,這個中并非意味變量在坐標區(qū)間的幾何中點,而相當於微分學對應函數(shù)最佳極值(導函數(shù)為零時)的特定位置,無論左偏右離,都不如這個中位的效果最好。
過頭和不及是事物的兩種極端化傾向,或者說兩種錯誤傾向,孔子認為都不足取。譬如說,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騖遠,也不應自暴自棄;既要追求理想,又須面對現(xiàn)實。為政過嚴或太寬都不好,“寬猛相濟,政是以和!保ā蹲髠.昭公二十年》)制訂政策,借用現(xiàn)代政治語言講,就是偏左(激進)和偏右(保守)都要犯錯誤?鬃又鲝埛彩掠卸龋制溥^,引其不及,歸中道也。
孔子將中庸視為君子應有品德,嘗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睙o忌憚者,無所顧忌,任意橫行,放縱極端也。
毛澤東說:“‘過猶不及’是兩條戰(zhàn)線斗爭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學,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做兩條戰(zhàn)線斗爭,去肯定事物與概念的相對安定的質。”(《毛澤東書信選集》145-146頁)
過頭或不及,往往首先表現(xiàn)在量的范疇。量的過頭或不及終將引起質的惡性變化。在政治領域,人們常常把過頭或不及稱為左傾或右傾。反右防左,反左防右,就是去肯定政局相對安定的質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