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戲劇概述
《紅梅記》為中國戲曲史和無數(shù)觀眾留下了一個著名的鬼魂形象。故事是這樣的:不可一世的奸臣賈似道殺害了只是偶爾贊美了一下書生裴禹為美少年的侍妾李慧娘。此后,他又霸占了裴禹鐘愛的姑娘,還把裴禹本人囚禁起來。李慧娘的鬼魂救出了落難的公子,致使裴禹和賈似道政治命運發(fā)生逆轉(zhuǎn),賈似道貶官被殺,裴禹高中,與意中人完婚!都t梅記》把愛情故事和反權(quán)奸斗爭交織在一起,對李慧娘的描寫也不占主線地位。但是,作品的讀者和觀眾特別看重她——一個見少年英俊而出聲贊美的“低濺”女子,竟然死后以不屈的靈魂救助受難的好人,勇敢地面斥權(quán)奸。李慧娘鬼魂與裴禹幽會,并以鬼魂的方式救裴禹脫險,不滅的仇恨與不熄的情感,化為強烈有力的戲劇行動,并讓它真實地流傳。這種描述是浪漫主義的虛構(gòu),但中國百姓認可這個虛構(gòu),并深深地喜愛化為鬼魂的李慧娘。
蘇州作家李玉
明清易代之際,在昆曲發(fā)祥地的蘇州,產(chǎn)生和集中了許多優(yōu)秀的戲劇作家。在這個專業(yè)作家群體里,李玉(1591-1671)是最突出的一個。 在明末他以作品《一捧雪》、《人獸關(guān)》、《永團圓》、《占花魁》聞名劇壇。入清后又作《千鐘祿》、《清忠譜》。以作劇為謀生手段的李玉的社會地位不高,卻常懷憂國憂民之思;文化修養(yǎng)不低,卻深知劇場的實際需要。在他所著的40部作品里,題材廣泛,但多取材于時事或近代史事。《清忠譜》、《萬民安》(已佚)反映當時蘇州兩次大規(guī)模的市民運動!兑话粞肥且徊恐苯优険裘髂┘槌紘朗擂淖髌!肚х姷摗繁憩F(xiàn)的是明代最上層的一場爭奪戰(zhàn),搬演了一則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后,建文帝化裝成和尚逃亡的故事。劇中那些忠臣義士以身家性命為代價,來掩護這個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好處的皇帝。而這個天子處在顛沛流離的困厄之中,第一次目睹并感受著黎民蒼生所承受的苦難。于是,愚忠觀念,政治憂患,悲怨情懷在藝術(shù)上組合成一種蒼茫雄渾 的格調(diào),而這也是李玉劇作的基本格調(diào)。
目連戲—中國宗教劇
目連戲是指以目連救母為題材的劇目總稱。內(nèi)容梗概是這樣的:傅相一家三代,都是佛徒。傅相死后,他的妻子劉青提(又叫劉四娘)破戒殺牲,大開五葷。劉氏死后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其子傅羅卜(即目連)前往西方求祈佛祖。佛祖賜“盂蘭盆經(jīng)”和錫杖,以救其母。目連游遍地獄,盡歷艱險,尋母勸善,最后一家超升團圓。
作為宗教劇,目連戲是中國戲劇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但從古至今廣大城鄉(xiāng)民眾成群結(jié)隊,不舍晝夜地看目連戲并非出自宗教的虔誠,倒是為了戲劇的娛樂。宣教的目的逐步讓位于審美的功能。劇中離合悲歡,喜怒哀樂,天地陰陽,雷電神鬼,三教九流,仕農(nóng)工商,種種離奇古怪,應有盡有。在表演上,高蹺,耍扇,逗笑,舞刀、弄槍,打鐵叉、疊羅漢等絕活特技,處處顯露出驚人之態(tài)與歌舞百戲之痕。在音樂上,除百余只傳統(tǒng)曲牌之外,還有民歌、佛曲、梵音等等。正是它博大紛繁的戲劇形式,無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積累豐厚的音樂素材與觀眾水乳交融的演出排場,使目連戲在民間流傳了數(shù)百年。而藝人們則把目連戲稱之為“戲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