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修辭無處不在
平仄在格律詩中要求得非常嚴格,毛澤東在給陳毅談詩的一封信中指出“……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格律詩的平仄原則,一般是本句相間,對句相反。例如(“—”代表平,“|”代表仄):
①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賈島《五律•題李凝幽居》)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七律•自嘲》)
這兩例,無論本句還是對句,由于平仄都協(xié)調(diào)得異常工整,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聽起來和諧悅耳,音律美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而且易誦易記,便于流傳。
現(xiàn)代詩歌,雖然不大講究句中音節(jié)的平仄,但也還是要求句末音節(jié)的平仄的。這主要有兩種基本格式:一種是上仄下平,平仄交錯;一種是同調(diào)相押,平仄相重。例如:
③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夢想(|)……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換上戰(zhàn)斗的火光(—)!
哦,我的戰(zhàn)友、我的親人、我的兄長(|)……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浴過壯麗的朝陽(—)!
(郭小川《青紗帳──甘蔗林》)
④水幾重啊,山幾重(—)?
水繞山環(huán)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綠水中(—)……
(賀敬之《桂林山水歌》)
例③每個詩行的最末音節(jié)的配合是“|—|—”,平仄交錯,抑揚有致。例④最末一個音節(jié)都是平聲(韻腳用了同一聲調(diào)的同韻字──陰平、陽平通押),這就是“同調(diào)相押”,又名“一條龍”;全部平聲,一韻到底,音律和諧悠揚。快書、快板、民歌、民謠、謎語、諺語等多采用這種形式。
講究平仄,對詩歌,特別是律詩固然重要,于散文也不可忽視。人民藝術(shù)家老舍說:“我們今天既用散文寫戲,自然就容易忽略了這一端,只顧寫話,而忘了注意聲調(diào)之美。其實,即使寫散文,平仄的排列也還該考究!畯埲钏摹寐牐畯埲醢恕筒缓寐。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揚。四個字尚且如此,那么連說幾句就更該好好安排一下子!畯埲チ,李四也去了,老王也去了,會開成了’,這樣一順邊的句子大概不如‘張三、李四、老王都去參加,會開成了’,簡單好聽。前者有一順邊的四個‘了’,后者‘加’是平聲,‘了’是仄聲,揚抑有致。”
老舍這段論述,不唯既通俗又形象地說明了協(xié)調(diào)平仄“注意聲調(diào)”之美對散文寫作的重要性,而且還親自作了示范,很值得體味和效法。的確,當我們于散文中讀到諸如“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興盎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抬頭望處,已是巫山。上面陽光垂照下來,下面濃霧滾涌上去,云蒸霞蔚,頗為壯觀!(劉白羽《長江三峽》)這類如詩如歌的優(yōu)美語句時,怎能不為作者的匠心獨運,詞語的“揚抑有致”而嘆為觀止呢?
(節(jié)選自《聲音修辭初論》,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5月)
參考書目:
1.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與修辭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張志公著《修辭概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陳望道著《修辭學發(fā)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駱小所、周蕓著《修辭學導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王希杰著《修辭學導論》,浙江教育出版社XX年版
6.石云孫著《詞語的選擇》,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徐炳昌著《篇章的修辭》,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8.宗廷虎著《修辭新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