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羅蘭的《雨也瀟瀟》,很是驚詫,沒有前言序語,更沒有后記題跋。倒是干干凈凈。它是“中國現(xiàn)代經(jīng)典散文”系列十冊之一。全書共102篇30余萬字,由《在廟里的日子》起興,至《話來生》,完成人生的一個小小輪回。只有懷抱著賞心樂事的情趣,從字里行間去捕捉、拼集作者相關(guān)的信息了。
掩卷之際,一個詩意的女人促膝談心般對坐于你的眼前了。她把社會動蕩帶給人生的苦難閱歷磨礪為一粒粒圓潤的珍珠,以鄉(xiāng)情、愛情、友情、親情為彩帶,穿成了一串別致的獨具史詩情韻的項鏈,閃爍著華年的璀璨的光芒。
從這絢麗多姿的背景中,款款地走來一位身著旗袍帶有古典神韻之美的智慧女子。她用沉勇的智慧穿越了大陸與中國臺灣間的時空隧道,以一顆博愛的心靈跨越了兩個世紀的事事風雨,經(jīng)歷了由童年到暮年的人生之旅,見證了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以她至真至善至美的優(yōu)雅情懷,描繪著詩意的精美人生畫卷。收獲了家庭和事業(yè)上的雙豐收,不啻為一個幸運且幸福的女人。
鄉(xiāng)情切切,娓娓道來。“做中國人真驕傲!我們有那么大的國土,那么久的歷史,真驕傲!”大陸的風,北方的寒冷,故鄉(xiāng)的雪,歷歷再現(xiàn)如昨,都在她的筆下有了雋永的魂魄。
“能出生在一個像五四那樣嶄新的年代”,推算出她出生于1919年。童年,似乎是隨家人躲避戰(zhàn)亂,顛沛流離,親歷父輩們把荒涼海灘建成了工業(yè)都市。少女時代,就讀于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師音樂系,歌聲放飛著夢想。十九歲到偏遠的寒村任教兩年之久。后來呢?進入天津廣播電臺。
1948年4月底,獨自飄過了海峽,“穿著以北方季節(jié)作標準的薄呢旗袍”,出現(xiàn)在中國臺灣電臺臺長姚善輝先生面前時,以自信的談吐“我相信您不會不給我一個工作……”贏得了在中國臺灣“警廣”主持音樂及教育節(jié)目之職,長達32年。從事廣播之余,用心寫作,著有《羅蘭小語》等十幾種書,刊印幾萬冊。她的作品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底蘊,含蓄、雋永;洋溢著中國式的哲思,睿智、通達;體現(xiàn)出對現(xiàn)代社會的深層思考,深刻、清醒。2003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協(xié)會“終身成就獎”。
相隔大半個世紀的兩個女人,相較而言,有幾多相似的經(jīng)歷?我也曾到類似那“古寺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云封”的世外小山村任過教;也經(jīng)歷了那“彷徨無主地坐在窗前,看著對面黃泥墻上的日影慢慢升高,慢慢退去”的形單影只,及一盞青燈伴天明的凄清、孤獨與落寞。清苦中,她收獲了唐詩宋詞與《紅樓夢》的滋養(yǎng)與浸潤,受益終生,文字著了典麗的神韻。我一套高考復習資料,夜夜相伴,扣開了大學中文系的院門,從樸拙中登堂入室,一路向愛,直至摘取碩士研究生的文憑,收獲了心靈上的四十余萬文字。
當我大學畢業(yè),毛遂自薦,站在陌生的校長面前:“我不想聽到一個讓我失望的消息!毙iL情急之中,一拍桌子:“我絕對不會叫你失望,明天你來試講吧!”這歷史的一幕,何其相似?
愛情真真,把握機緣。“維持感情的平衡,家庭才可穩(wěn)固!比嗳f字的文集中提到愛人的不過三言兩語,有緣千里來相會,一言以蔽之。至于怎地相見,如何戀愛,終于嫁給了做世界性通訊社的記者,生有二男一女,且都培養(yǎng)成人,“各安生理”,都不贅述。洋溢在字外的是溫馨幸福的家庭,令人羨慕。同時她享有職業(yè)女性事業(yè)有成的喜悅,又兼得賢妻良母的自豪。
千里姻緣一線牽,不是列車上偶識的那對老夫妻,怎地就嫁了優(yōu)秀的他?誠然,兒子高考一舉中的,那么我對生活還有什么奢求嗎?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那氣死的人兒,是失卻了一顆平淡的心。我和羅蘭比人生,比幸福,是把她當成了一面鏡子,從中照見自己的美麗人生。當然,也有美麗光環(huán)后的瑕疵和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她那高蹈而不張揚的處事風格,令我肅然起敬;她那溫潤而富有情趣的家庭生活,令我艷羨;她那崇尚自然而又淡泊寧靜的情操,令我仿效追尋……我從中知道了何去何從。
※本文作者:渤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