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的發(fā)言稿范文(通用3篇)
課外閱讀的發(fā)言稿范文 篇1
隨著新課標學習的逐步推進,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了,無論是課程的理念還是階段的教學目標,還是“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樣的老話,我們都知道在種菜中學會種菜,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語文實踐,所以沒有課外閱讀的語文教學必然損失了極其重要的陣地。
其實課外閱讀的好處還遠遠不止課程角度的這些。蘇霍姆林斯基曾有這樣的觀點:課外閱讀與記憶力的保持與提高有關,與課堂注意力的控制有關(思維是要導火線的),有益于差生轉換(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
課外閱讀至關重要不用多說了,每個有語文良知的老師都在鼓勵學生要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那么知道到哪去了,我們怎么去?
第一,是從我做起,讓閱讀成為最自然的事。孩子其實是很敏感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我們語文老師常常用語言在表示對文學的擁抱,而用肢體、表情、聲調在表示對文學的拒絕。用語言擁抱文學很簡單,你只需要買一本叫做“教參”的書就行了,如果覺得不夠,可以買更多。但用肢體、表情、聲調擁抱文學,這不是能造假的事,學生很容易感受到,讓學生看書,首先得讓自己看書。從這個意義上說,培養(yǎng)有思考的大腦和善于感受的心靈,對語文教學職業(yè)定位而言,是一種新思考,這就跟教育的本質相關了。簡單點說,時不時有選擇的和學生聊聊自己讀過的書,正在讀的書,準備讀的書,帶著孩子去擁抱書籍。
當然還有氛圍的營造,給個固定的時間,讓讀書有儀式感;教室的布置——有讀書角的教室、學校太少了,學校整體的讀書氛圍,讀后有交流的空間等等,不展開。
第二,是引導孩子明確讀什么,必要的時候提供一些書目。這是個娛樂的時代嘛,充斥我們周圍的很多娛樂類書籍霸占的時間很長會有很多負效應,這早就被研究證明了的,現(xiàn)在的孩子你深入些和他們談談,大量的青春文學,看個“郭敬明”就很高端了,一大潑人合群去看什么《小時代》,這怎么行?推薦確實要貼近生活,但決不是放任自流,要經(jīng)常和那些經(jīng)典在一起。我一般初一學年除了考級書目之外還是強調要讀些童詩,因為是詩嘛,短小的,寒暑假也會印發(fā)一些,旁批式讓他們寫寫。到了初二就圍繞“要思考,獨立的思考”這個核心,要讓他們注重關注身邊的變化、過去的美好,除了考級的書,還比如王開嶺的、王鼎鈞的等等,開始了解一些古代文人的典型化案例,像蘇軾,讀上海黃玉峰老師的《說蘇軾》或者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退而求其次的可以看看康震教授的百家講壇,“墻外開花,墻內香!币灿兄谖覀冋n內教學的展開。讓他們開始關注,開個口子。其實大家都知道的,不多羅嗦。
第三,是和學生談一些課外閱讀的技巧。包括快速用心地閱讀(如何選擇一本書,看序、看跋,看目錄,處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北大的溫儒敏教授特別強調閱讀量是極其重要的事,要有量的積累。);再比如做讀書筆記:提綱式、摘抄式、心得式,方法很多。面上如果能做得好的,要搭建一些交流平臺,開學或者定期可以弄讀書報告,讓孩子上去講講,講講他們喜歡的東西,喜歡的橋段,他們往往眉飛色舞,很有感染力的。也可以是朗誦會,老師也參與進去,弄個選號箱,老師也在里頭抽簽,輪到某人就讀讀或是背誦自己喜歡的東西,讀得優(yōu)秀的可以拿些書送給他,鼓勵鼓勵他。當然也可以看一些名家經(jīng)典,比如央視主持人的新春朗誦會之類,感受一下。還有讓名著電影進課堂,先看書,然后可以看看名著電影,比如《湯姆索亞歷險記》啊,《魯濱遜漂流記》啊,邊看可以適可而止,讓學生說說和原著有什么不同,這樣就好玩,就有意思。
當然還有以寫促讀、以讀帶寫,最近寫什么然后去找一些來讀,比如最近寫景,那讀一些梭羅的《瓦爾登湖》、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之類,然后再去寫,以讀帶寫,這樣在讀寫之間來回穿梭,感受讀寫魅力。課內的名著推薦閱讀還是會按計劃逐步推進,跟蹤著還會穿插一些隨筆周記考察,讓他們寫寫某個情節(jié)某個人物,《新語文讀本》這套書它是和蘇教版這套書的單元主題很匹配的一套書,可以進一步充實閱讀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得到程度不同的遷移,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聯(lián)想和比較能力。一般我們是同步閱讀,時間放在下午的每周的閱讀課上,有疑問的勾畫圈點,動筆閱讀,持續(xù)閱讀,自主閱讀,兩堂課,然后作個反饋,有些問題大家再交流一下。由某個作家可能也會做一些延伸閱讀,感興趣的,開些書目,開個口子。
其實說來道去,沒有什么稀奇的新方法,都是些沒有用好的老方法,簡單點說就是那首歌啊“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大方些,再找點內容,找點方法,找點機會,適時再給點評價。
那么對于閱讀考級以及課內的相關專題,我基本就是在上面那些大的框架下在嘗試著做一些,也很苦惱,做得不好,浪費大家時間,謝謝大家!
課外閱讀的發(fā)言稿范文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所以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自由地閱讀,安靜的力量》。
莎士比亞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閱讀對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腹有詩書氣才華”。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人生。所以,書,真是個好東西,閱讀,真是個好習慣。
20__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以色列人均閱讀率最高,每年達60本以上,而且以色列的圖書館分布、借閱量也在世界名列前茅。俄羅斯人為35本,美國人均閱讀率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韓國是11本左右。而中國的人均紙質閱讀率僅為4。56本,“微信讀者”人均每天超過40分鐘,其中聊天、看朋友圈比例均超80%,數(shù)字化閱讀接觸率達58。1%。另據(jù)兩次國際中學生閱讀評量報告,在閱讀能力方面,芬蘭、加拿大、新西蘭、韓國、英國、日本等名列前茅,我國榜上無名。這個報告應引起學子們淡淡地哀愁、深深地思考。在我校,小學生的閱讀率是完美的、綻放的100%,,中學生的閱讀率只有80%。好多學生會說,我好忙,根本就沒有時間看書、閱讀。其實這都是借口,你有時間聊天、聊QQ,玩游戲,就沒時間閱讀了嗎?就圖書館往年的統(tǒng)計而言,一般情況,各獎學金班的閱讀量、率都高于普通班,這是為什么!一個真正的讀者是沒有時間空間性的,有自己的讀書癖好、讀書興趣、讀書口味。所以對于面向國際,接軌國際化的實驗學校而言,閱讀量率的提升空間是無限制的。
很多人批評中國沒有信仰,不知敬畏。其實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或者缺失信仰,而是忘卻了自己應有的信仰。這種信仰在哪里體現(xiàn)呢?我覺得應該在書里。原則上說,沒有哪本書是必須要讀的,但事實上,有些書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信念信仰往往具有基本價值,是民族的文化之根。如《圣經(jīng)》是西方人的文化之根,它之于西方人,莎士比亞之于英國,泰戈爾之于印度,而孔孟、楚辭、詩騷、李杜、《孫子兵法》、《紅樓夢》等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她之于全球華人。毫無疑問,這些書對一個人的思想啟蒙而言,你讀和不讀是不一樣的。
讀書是為了愉悅精神,更是為自己積累知識財富,開闊視野、創(chuàng)造思路。古人云,“食不可無肉,居不可無竹”,F(xiàn)在我們再補一句:“人不可無書”。
閱讀是一種安靜的力量,在生命中超越。無論你是跪著讀書、站著讀書、坐著讀書、躺著讀書、走著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因為天堂大致就是圖書館的模樣。
自由地閱讀,是一種水滴石穿的力量,涓涓淙淙地影響著你。綿不絕、清澈底。
自由地閱讀,是一種涵養(yǎng)性靈的力量,讓我們安靜地存在。所以我們在活著的時候,必須好好地活著。閱無盡,讀無垠。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課外閱讀的發(fā)言稿范文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這兩周是我們學校的讀書節(jié),學校為什么要成立讀書節(jié)?可見讀書的重要。同學們,語文學習的兩個重點及難點,就是閱讀與寫作。今天老師就來跟大家講講閱讀、寫作吧。
同學們,學校不惜花那么多的精力,給每個班級配置了一個書柜,我們的書柜從木頭的到不銹鋼的,從兩格到如今的三格四格,不斷地完善,從鎖門到如今的時刻敞開著,每個學期都為同學們添加新書,從幾十本到幾百本不等。都是為了同學們能博覽群書,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寫作能力。我們同學得好好保護這些書,好好讀這些書,別枉費學校、老師們的一番好意。
同學們,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很有力地見證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梢哉f,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于閱讀中的間接感受。同學們,只有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積累起來,才能厚積薄發(fā),達到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這種高層境界。
千尺之臺,起于壘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唯有充分的閱讀,才能有精彩的寫作。閱讀是知識積累的有效途徑之一,同學們通過閱讀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思想,積累了素材,如此,寫作時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來,充分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同學們,老師說了一大堆閱讀的好處。你在平時的閱讀中,感受到了嗎?讀什么書好?學校發(fā)給我們的課本,肯定要好好地去讀,去學習。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大量閱讀課外書。
一二年級的同學,識字不多,可以借助有拼音,有圖畫的書去閱讀,不明白的可以問父母、老師來弄清楚。對于低年級小朋友,可能更多地去看小故事,童話故事類的書。
而對于三年級以上的同學,我們基本上不看拼音版、較多圖畫的書了,應該看以文字為主的書籍?疵繉W期老師給大家推薦的書,跟課文有關的書,如,我們學習《蟋蟀的住宅》,我們去看《昆蟲記》,還可以去看法布爾的其他著作。課室書柜的書,都是老師們根據(jù)年級段需要精心挑選的,能在一學期或一年時間看完,都了不起!
越高年級,我們更要博覽群書,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健康的書籍,我們都應該去讀一讀,能讀懂的,我們精讀;不太能懂的,我們粗讀。讀了什么書,可以跟父母、老師、同學交流一下書中的內容,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在書中寫一寫批注,做一做讀書筆記,記下好詞,佳句,有時間就翻閱一下,加深記憶。
同學們,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每天忙得很,哪有時間來讀課外書。◆斞赶壬f: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書包里放一本書,隨時可以拿出來看。課余時間,別人在玩耍時,你可以看書。別人在玩手機,在看電視時,你可以看書。別人在磨磯作業(yè)時,你可以看書。一行兩行,一頁兩頁,天長日久,你會看完一本又一本的書,增長到了不少的知識。大腦就比別人靈活、聰明,知識比別人豐富……林海音說: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我們怎么能不讀書呢?
有同學會問,老師,我看了好多書,怎么還是不會寫作,還是寫不好作文?同學們,我們書本的課文,幾乎都是名家作品,都是些優(yōu)美的文章,都是我們寫作的范文。我問你們:這些課文,你認真去熟讀了嗎?特別好的段落,你去背誦了嗎?老師講課時,提到的內容,講到的寫作方法,你聽到嗎?你做到學以致用嗎?
我們閱讀,我們聽課,都是在學別人怎么作文。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的確是。其實,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心。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作文就是這樣簡單。
除了老師布置的小練筆,大作文,平時有時間,每天都可以用筆記錄一下當天你感興趣,或覺得有意思的人或事,有時間就多寫,沒時間就簡單記錄重要的。這要養(yǎng)成一個寫作習慣。
有的同學會說,我每天覺得沒什么好寫的。不是沒什么好寫,而是你沒用心去觀察,在家跟親人在一起,在路上,有那么多的風景,那么多的人,發(fā)生那么多的事;在學校,有那么多的老師,同學……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寫作素材的來源。每天,靜下心來,回憶幾分鐘,或每周靜下心來想一想,總會找到你要想寫作的內容。
在寫作中,你可以把平時摘抄的內容,擺在書桌上,隨時翻閱跟你寫作有關的知識,可以用上的,恰當用上,可以仿寫的,我就對著來個仿寫,詞語也好,句子也好,段落也罷。這就是學以致用。寫作時,書桌上還可以放一本《現(xiàn)代漢語詞典》,遇到不會寫,不太清楚的,我們請教這位啞巴老師,再好不過了。
名家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文章不厭百回改。我們寫完一篇文章,要耐心地進行修改。我們班同學修改文章是這樣的,藍色筆寫的,用黑色筆修改,相反就是,用黑色筆寫的,用藍色筆。一邊讀一邊改。自己改好后,朗讀給父母、家人聽,征求他們的修改意見。這樣做,文章改好了,朗讀能力提高了。來到班上,再交給同學修改,這時,就要用紅色筆了。通過同學的修改,文章會更優(yōu)美,修改別人的文章,又能學到別人的優(yōu)美詞句、作文的方法等,一舉多得。好文章是要分享的,跟家人分享,跟老師、同學分享。有可能的話,可以投稿雜志報刊,說不定可以跟全國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多么有意思的事!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日無書,百事荒蕪。請同學們從閱讀中找到快樂。一日不寫,手生。這句話不但講練字,我想,也可以用在寫作上。請同學們在家備個筆記本,養(yǎng)成經(jīng)常寫作的習慣。日久天長,你會從寫作中找到樂趣!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