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生發(fā)生沖突后的反思
四、處理“不敬”態(tài)度,宜寬不宜嚴。
因為“不敬”是針對老師,教師受到了傷害,所以處理“不敬”應把握好尺度。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因此,當事件發(fā)生后,教師應放下架子和面子,以寬容、真誠的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這并不是放松對學生的要求,也不是降低老師的尊嚴。在這件事中,如果我為了面子而永遠冷藏那位學生,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設想,也許學生會繼續(xù)和我對抗,令到我在班里的工作難以開展。班主任的工作以教育為目的,如果學生的不敬是教師引起,教師應勇于承擔責任,如果原因主要在學生,我們也要有寬宏的氣量。只要教師對學生說一句關愛的話,給以一個愛護的眼神,都會令到一個學生有所轉(zhuǎn)變,并可以帶動班里的學生,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