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沈括失敗交際的反思
“數(shù)卷奇文物志無心勻翠墨,一鉤初月南航北駕為蒼生”,這是后人對北宋科學(xué)巨匠沈括的評價。單憑一部被譽為“中國科學(xué)史上的坐標(biāo)”的《夢溪筆談》,就足以讓沈括名垂不朽。但在交際中,沈括卻被人詬病,科學(xué)巨匠為何在交際中卻屢屢挫敗呢?
見風(fēng)使舵,神藏鬼伏
情景回放: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開始推行變法。作為改革家的王安石,急需一批有才之士為其效勞。在這種情況下,和王安石是世交的沈括旋即公開表示支持變法,并且時時處處站在變法的立場上言說做事。他自然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最后被任命為訪察使,到各地察看改革情況。誰知沈括到了地方,并未把真實的情況反饋給王安石,而是循著王安石的心思把改革的虛假成果一一稟告,言說“良法大為便民”,王安石以為變法取得了成效。但過了幾年,因為意外的旱災(zāi)導(dǎo)致宋神宗對改革產(chǎn)生懷疑,王安石被罷相。原本春風(fēng)得意的沈括聞聽此信,不禁大驚失色,他深怕遭到連累,立馬寫了一份洋洋萬言的密報,從政治、經(jīng)濟以及科學(xué)的角度論證了變法的荒謬誤國,寫好后呈給了新任宰相吳充。吳充打開一看,內(nèi)心鄙夷不已,立刻把密報轉(zhuǎn)呈宋神宗,宋神宗也開始厭惡沈括的為人。誰料第二年王安石竟又官復(fù)原職,得知事情真相的他不禁詬病沈括的所作所為,在提起他的時候總是稱呼其為“小人”。
點評:得到提攜,且被委以重任,理應(yīng)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為人添磚加瓦。然而沈括卻見風(fēng)使舵,最終事情敗露之后,為人所不齒。面對王安石的信任,沈括不是把實際情況一一稟報,而是言說對方想聽到的話語,尤其是在王安石被罷相之后,反戈一擊,“變色龍”的本性顯露無疑。漢朝詩論家韓嬰說,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自以為行事乖巧的他不僅沒有得到信任和賞識,反而促使他更快被貶。在和人交往中,切不可抱著變色龍的交際心態(tài),自以為神藏鬼伏,其實為人所鄙夷蔑視。
兩面三刀,陽奉陰違
情景回放:1079年,時任財政部長的沈括被欽命為“中央督察”,到杭州檢查農(nóng)田水利建設(shè),當(dāng)時杭州市長是文壇久負盛名的蘇軾。以前二人就多有來往,還曾寫詩相和。聽說是老友前來視察,蘇軾自是興奮不已。不僅熱情招待,而且與其敘舊甚歡。蘇軾在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特別是改造西湖上頗下了一番苦功,對水利也極為熟悉的沈括,一看老友有如此作為,雖然心生酸意,但還是客客氣氣地褒獎一番。臨行之前,沈括問道:“子瞻兄身在美麗如畫的杭州,定然寫了不少的詩作吧,可否讓為兄一覽為快呢?”聽他這樣言說,蘇軾立刻把這幾年寫下來的詩作呈了出來。蘇軾走后,沈括坐在書桌前面,不但通覽一遍,而且詳細地抄錄了一份。
從杭州回到京都后,沈括重新拿出蘇軾的詩作,把認為是誹謗的詩句一一加上注釋,言說這些詩句如何居心叵測、諷刺皇上,然后交到了宋神宗的手上。不久,蘇軾就因“愚弄朝廷”等罪名被捕入獄,若不是好友和喜愛蘇軾詩歌的粉絲們鼎力相助,險些命喪獄中。最終,蘇軾被發(fā)配黃州了事。當(dāng)人們得知告發(fā)蘇軾的始作俑者竟然是沈括的時候,都不齒于他的小人行徑,就連平日里和他交好的人也選擇了避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