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唱歌不好聽怎樣練聲(精選3篇)
我唱歌不好聽怎樣練聲 篇1
氣息
說道這個話題,就有些茫然,因為這是最不好用言語表達的東西。我在唱歌之前,練美聲兩年,給我的感悟很深,氣息基礎(chǔ)對我的幫助很大。一般沒有學過聲樂的人發(fā)聲很平,就用平常說話的位置(嗓子)發(fā)音,我們叫它聲音發(fā)“白”,沒有色彩、沒有過濾。以下我就表述一下美聲練聲的方法。
聲音應(yīng)該以小腹為根源,想象聲音透過后脊梁,到腦后,到口腔后根,整個聲音應(yīng)是豎立的,*后的。請找一找這樣的感覺:你大口咬一口蘋果,露出上牙齒,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時,發(fā)出“嗯”的聲音,感覺聲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這就是美聲發(fā)聲的一個共鳴點。接下來把氣息下沉,小腹膨脹,稍在小腹用力一頂,在剛才的位置發(fā)聲,男聲喉結(jié)壓下,女聲多注重聲音在腦后*上的位置,你會發(fā)現(xiàn)聲音比以前要大多了。經(jīng)常*墻練習有助于發(fā)聲,因為*墻可以接觸你的后脊梁,讓你更容易找到感覺,并且胸腔的共鳴能和墻產(chǎn)生共振,讓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鳴的感覺。先從“米~媽”的練習開始,逐步升高,有助于練習高音氣息;再從高往低練習,這樣反復(fù),總有一天你會找到感覺的。美聲講究“通透”,經(jīng)常想象自己的聲音是豎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還講究的是“共鳴”,聲音通過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鳴后,會很圓潤、飽滿。要體會共鳴,你可以這樣做:閉上嘴巴,發(fā)出“嗯”的音,稍帶點深情的感覺,“嗯”的長一點,會感覺頭和胸前在震動,如果氣息好,這種共鳴會給你的聲音添色不少。仔細聽聽一些高大的美國人講話,就會知道什么叫胸腔共鳴了(外國人的胸腔結(jié)構(gòu)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
另外我還要提到的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長、不換氣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后面紅耳赤、只喘粗氣。肺活量要經(jīng)常鍛煉身體才能保持。還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彌補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現(xiàn)象。首先就要練氣息,好的發(fā)聲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聲音通過嗓門的流量,比如唱到“……不怕你背叛我……”這一句時,氣息不穩(wěn)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怕”字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來,一下就把本來肺活量不足的氣放跑了,如果后面有不換氣的長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氣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時話筒也不會出現(xiàn)一些撲聲。所以我建議大家練聲的時候嘴前放一盞蠟燭,盡量練聲時保持蠟燭不搖晃吧!這樣你的氣就會保持在你的體內(nèi)長一些時間。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氣堅持得久還是憋住不出氣保持得久呢?當然這還需要歌手要放松,不要緊張,一緊張,心臟跳動加快,你的氣息就更穩(wěn)不住了
這里我只能講這么多,這些是要*感悟的。不過我要提醒的是,練聲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礎(chǔ),千萬不要用練聲的方法直白的演繹流行歌,那樣就過于做作,就會像閻維文唱“一無所有”。
關(guān)于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觀點是只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嘗不可,但這些都是美聲中絕對禁止的,所以我們要取長補短,因為我們不是為了唱美聲而練美聲,我們是為了唱好通俗才練美聲,就像武術(shù)要練馬步一樣,你見過打架的時候蹲著馬步打的嗎?
有朋友說這樣的表述很難理解,要我說說流行歌手里誰的氣息很通透,就照著感覺去學更容易領(lǐng)悟,這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個人認為,女歌手你們就多聽一下“張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氣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滿文軍”的吧,他可是真正*氣息在唱歌的,另外,張學友的氣息很好,但對于教學,滿文軍更適合
我唱歌不好聽怎樣練聲 篇2
第一當然是聲音。這是一個很專業(yè)的學問,包括氣息、用嗓、口腔共鳴、吐詞方式等。以后的文章中,我會把我知道的盡可能的與大家交流。
第二是情感。這需要歌手對詞、對旋律的感悟要強,很多朋友演唱時把全部的重點都放在了聲音的部分,而忽視情感,這絕不會唱好一首歌。過分注重聲音的原因,是因為歌手的實力有限,演唱過程中老想著到哪里要注意氣息了、哪里要注意換氣了、快到高音的時候要準備了等,這都是無可避免的。所以,如果唱歌要做到“聲情并茂”,練功相當重要。當你練聲成熟的時候,演唱時的注意力才會到情感上來。有句話說得好,歌不是用嘴唱的,而是用心唱的。如果發(fā)聲練到氣息貫通、爐火純青的地步,演唱就更隨心所欲的注入情感,演繹歌曲的感染力會更強。
第三是感受。這里再次強調(diào),音樂的感受是天生的,你有多少就是多少,后天彌補的音樂感受很少很少。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受,民歌需要民歌的感受,比如你要閻維文唱“一無所有”,我敢保證會笑翻一幫人!歌手的感受不同,演唱歌曲的處理方式也不同,有的處理得很平淡,有的處理得扣人心弦。這些處理都是很微妙的,比如一個小小的換氣、一個強調(diào)的重音、一個不換氣的長拖音或者一個驟然的收尾……這些就只能意會了。
第四是節(jié)奏感和音準。你見過一個3歲多的小孩聽到一個旋律就能敲打出加花的節(jié)奏嗎?你見過一個3歲多的小孩現(xiàn)場演唱,爸爸給他手風琴伴奏,隨時改變音調(diào),他進唱的音調(diào)都是準確的嗎?你見過一個8歲的小孩在沒聽到任何聲音的情況下,要他隨時哼出“降E”、“升C”等任何音調(diào)的“1”的發(fā)音,哼完后在鍵盤上按下核對完全準確的嗎?這就是天分,演唱歌曲需要這樣的基礎(chǔ),雖然不要他們那樣出眾,但一定不能弱。
第五是素質(zhì)。這就是業(yè)余歌手和專業(yè)歌手的區(qū)別。其實光在聲音、情感、感受、節(jié)奏、音準這些方面比較,業(yè)余歌手有很多不比專業(yè)歌手差。差距就在素質(zhì)。你知道自己唱歌時的形體和表情嗎?你可能有個模糊的形象,就是你投入演唱時自己想象自己的模樣,而這個形象很可能是你唱的這首歌的原唱的形象。但這些都是你的想象,自己想象的形象幾乎是完美的。你知道大家看到是什么嗎?你用攝像機拍攝過自己的一次正式演唱嗎?其實當你上臺的第一個眼神或者第一句話,就能知道你是業(yè)余還是專業(yè)。這里說的素質(zhì)還包括對樂理的了解、樂器的了解、對音樂史以及對音樂常識的了解等,當然也有很多專業(yè)歌手也不全面,但我個人認為,如果要做專業(yè)歌手,就應(yīng)該貫徹這些,要對得起“專業(yè)”這個詞。 理解歌詞
在學一首新歌之前,有幾次你是先把詞從頭到尾在心里讀一遍的?又有幾次揣摩過撰詞者的心思和他表達的意境?一首歌曲,無論是先有詞還是先有曲,雙方作者都是認真揣摩對方(詞作者或曲作者)要表達的意境和思想,如果到了你這里,你居然完全不理會他們的用心良苦,就這么憑著自己的感覺唱,我覺得不妥。有些個性歌手喜歡按照自己的理解這樣表達自我,這種方式不是不好(而且我也喜歡這樣),但我會先把作者的意圖先搞明白再發(fā)揮。再說不是每首歌曲都適合你任意發(fā)揮的,有些詞曲你找不到更合適的表達,比如國歌。
在你深刻理解歌曲以后,你的情感處理方面一定會好很多,如果你的感悟能力強,你會情不自禁的把某個音唱重,某一個音輕輕帶過,一個激情的長音會拖得很飽滿……
話和唱歌,除了旋律、節(jié)奏、氣息,還有其它區(qū)別嗎?有,那就是吐詞的方式。請你隨意的用你說話的方式讀出“讓我一次愛個夠”,然后投入的把它唱出來……會發(fā)現(xiàn)唱的時候嘴型是向兩邊打開的,而且要夸張一些。如果你覺得差不多,就是你的吐詞有問題。所以唱歌要比說話嘴型要夸張,這樣吐詞才會更清晰、氣息更通暢、更宜于表達情感。
演唱國語歌,還是標準的好。比如“Z、C、S”和“an、ang”和“L、N”的區(qū)別是很容易搞混的。港臺歌星有時會把個別字故意唱得不卷舌或卷舌,要不就是自己的舌頭打不過來、要不就是他們覺得那樣不好聽,或者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發(fā)音。當我們翻唱他們的這些歌曲時,我沒有明確的主張,為了模仿,不糾正也行。但如果是要唱自己的風格或比賽,那就要改正了。
關(guān)于粵語歌,勸你們還是學好再唱,要不很容易搞笑的。就像我以前唱粵語歌一樣,自認為標準,現(xiàn)在才知道有差距;浾Z中也有類似與國語中的“Z、C、S”和“an、ang”的微妙區(qū)別,不認真學是學不好的。
我唱歌不好聽怎樣練聲 篇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們?yōu)槭裁炊璩?》。
在校園網(wǎng)上,我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站在音樂廳的舞臺上,我們綻放著最美麗的笑容,展現(xiàn)著最活力的青春,我們在自己的舞臺上盡情釋放著快樂,詮釋著自己的意義,我們在告訴所有人——yes,wecan!”,這段文字出自初一8班的陸燕冰同學。她寫的“我們”是誰?是的,就是我校的grace童聲合唱隊。在剛剛過去的浙江省和杭州市中小學合唱比賽中,合唱隊憑著我們英特學子特有的陽光、活潑、自信的氣質(zhì),征服了評委,征服了觀眾,接連榮獲一等獎。在此,我代表所有的同學和老師向合唱隊的同學們表示真誠地祝賀,特別向認真執(zhí)教、像朋友一樣悉心照顧同學而忘記自己病痛的程琳老師表達由衷的敬意!
如今,比賽已經(jīng)結(jié)束。而我心中始終有一些疑問:合唱隊成立才一年,為何能獲此殊榮?拿獎后隊員還會有熱情再堅持訓(xùn)練嗎?初三要參加中考的同學為何還在合唱隊中歌唱?帶著這些疑問,我與合唱隊的部分同學作了一些交流。
初二2班的陳霖潔同學說:“合唱隊是一個大家庭。因為愛唱歌,因為愛合唱,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我們走進了這個集體。很多人說:‘去合唱隊很辛苦吧?’而我只是笑笑:‘不是!谀抢,我收獲了友情與自信。這兩樣?xùn)|西對我如此珍貴,我又怎么會覺得辛苦?記得每次比賽前,我們都會為對方化妝,比涂抹自己的臉還用心,每一個細小的瞬間都藏著對對方的鼓勵,希望大家以最美的面容上臺。論資歷,我們比不過名校;論唱功,我們還須練習。我們之所以獲獎,想來是一份外人所不曾了解的拼勁與活力吧。說實話,我們沒有奔著第一名去比賽。它就像一個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期待卻又畏懼,它害怕失敗,卻一次次告訴自己:盡全力,盡全力!比賽的結(jié)果只是對我們一個小小的肯定,并不是一個定義。合唱隊的隊員們正為未來的每個可能努力著!
初三4班的李虹毅同學是合唱隊的伴奏。她告訴我,作為伴奏,她本來是場上最不起眼的一個。但一次臨近比賽的排練讓她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隨著指揮的手勢,音樂戛然而止,整個教室變得空曠寂靜。當音樂再次響起時,我發(fā)現(xiàn)剛才少的不僅僅是旋律,也少了濃厚的襯托,那是音樂中的鋪墊。而那個演奏音樂的人,就藏在我的身軀里。我彈了近十年的鋼琴,那卻是第一次真正的“演奏”,因為我在創(chuàng)造音樂。為此,她激動不已。她說她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她還說,暑假排練時,本以為大家會怨聲載道。但實際的情形是,大家一起讀書,一道聽音樂,一同歌唱……讓她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單純與快樂。她說,這是我兩年多來最為難忘的記憶。
聽到這些,我心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隊員們所談及的這些感想,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一等獎所帶來的收益。就像程琳老師所說的,一等獎只是上帝賜給我們的一個小小的禮物,而我們擁有更多,也將走得更遠。在我所任教的初三班級里面依然還有合唱隊的同學,我發(fā)現(xiàn)了她們這樣一些共同點:她們遵從自己的興趣,單純地愛著唱歌。所以,到了初三,她們依然沒有放棄。她們把合唱隊當作自己的歸屬,把自己當作這個大家庭中幸福的一份子。所以她們戀戀不舍。她們學習時安靜而專注,她們在小組活動時,尊重別人、樂于分享;她們在生活中,積極、樂觀、自信:這一切她們都歸功于合唱。
其實,不僅僅是合唱隊,我們學校的許許多多社團,在老師們的悉心指導(dǎo)下,也在不斷地給同學們創(chuàng)造機會,發(fā)展個性。葦岸文學社用一本又一本精美的期刊、一場又一場精彩的講座講述著對文學的執(zhí)著追求;星晴記者團用一篇篇詳實的報道記錄了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思考;我們的健美操隊和書畫社長期堅持訓(xùn)練,編織著青春、書寫著靈感;我們的足球隊馳騁球場,揮灑激情;我們的航模社自主設(shè)計,把夢想發(fā)射到了藍天……
如今,我們的社團還在不斷地發(fā)展壯大。學校之所以重視社團建設(shè),是為致力于培養(yǎng)“素質(zhì)全面、具有長遠發(fā)展?jié)摿Φ默F(xiàn)代化人才”。放眼全球,綜合素質(zhì)已然是當今人才的標尺。今年暑假,我校有部分同學有幸游歷美國名校,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哈佛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無一例外他們都很重視學生課堂以外的表現(xiàn),他們需要從學生參加的課外活動來了解這個學生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因為各種類型的社團活動,不僅能反映學生的興趣愛好,也能充分發(fā)展學生特長,并有助于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實際工作能力。負責招收留學生的美國老師告訴我們,在申請歐美大學時,最好準備這樣一份材料:我在中學里參加過什么社團,擔任過什么職務(wù),有什么收獲。杭外的戴磊、孫太一兩位校友能獲得“美國十大杰出華人青年”稱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們活躍的社會活動能力。
因此,無論是立足英特,還是放眼世界;無論著眼現(xiàn)在,還是準備未來,希望同學們能在豐富的校園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積極培養(yǎng)、發(fā)展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因為純粹,所以熱愛;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才能走出校園,走向世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