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銘
書不在多,有學則通;聲不在高,有心則靈。在書房讀書豈不樂焉乎?
古今愛書之人皆有書屋一間。古人皆出雅號,名己書屋曰“聊齋”,或“學老庵”等。明之劉有光,在少年時曾埋首于一間極小之齋中,名曰“項脊軒”,“室才方丈,可容一人居!弊髡吣恕敖钑鴿M架,偃仰肅歌,冥然兀坐,方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動,珊珊之愛。”
今者多學古人,亦為己之齋名。吾為己之齋名曰“汲學如汲水”。其義為學習,必有恒,當下苦工得一線索,方能成功,如汲水必以長繩。古人遺吾之物多己在千年傳承中消失殆盡,余者均為精。故欲于將為之學習生活中敬之學矣。
吾之齋于三樓之朝西處,午后偏熱。吾之齋頗簡,唯有一床、一桌、二椅及一書柜。北壁,一明亮之窗;東壁,一書櫥,分上中下三層。上下兩層為書柜,內(nèi)置滿書。其上為吾祖之書,《本草綱目》、《辭海》及諸教材矣。其中為吾之書,整整齊齊皆為課本、工具書及名著。而其下則為吾之柜,諸如筆、墨、紙、硯。西壁,一書桌,偶一小花小草置于桌面,與書香為伴,為吾之齋增綠。桌雖小,卻不可缺,伴吾成長。桌正面西窗,七年日日睹太陽西落,每當夕陽映照,滿齋金燦燦,別有一番詩意。時如此之速,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吾長大,案亦隨吾共長。
吾于齋中,日日學天文地理,誦古今詩文,三省吾生。幽之齋中,書香彌漫,有淡香、有淳香,有濃香,有吾學之影,有吾戲之影,有吾寐之影。
在齋中學,在齋中悟,其自積之乘,吾不忘其滋味。吾必如齋之名“汲學如汲水”。要得之成功,必先下苦功。汲水以長繩,用對其方法,實踐再實踐,方能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