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中國文化的“剛?cè)岵弊魑?00字
提筆、揮毫、潑墨,全副意念傾注于飽滿的筆端,不一味的使“剛勁”,柔韌轉(zhuǎn)鋒輕輕帶過——這才是上乘書法,才是剛?cè)岵嗌喑傻慕^品。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亦是如此,先哲們對“剛”與“柔”的拿捏分外到位。
中國戲曲無疑是“剛?cè)岵?rdquo;最絕美的產(chǎn)物。粗獷豪放自成一派的秦腔,恢宏恣肆,氣場十足,淋漓地盡顯疏狂曠達的陜北風(fēng)情;溫婉秀美的越劇、昆曲,則把那骨子柔媚勁兒盡收其中。南北戲派的分異就好比一疏朗大漢與一清秀綺麗的閨閣女子,一剛一柔,調(diào)和得格外相諧、有趣,倘失了任一方,可就全乏味難耐。
中國詩詞自當(dāng)是“剛?cè)嵯酀?rdquo;的盛宴。無數(shù)墨客騷人,亦剛亦柔,亦情亦理,為中國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東坡居士便是上佳的例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放的蘇子,襟懷坦蕩縱橫恣肆,卻也能吟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纏綿緋惻。一腔豪邁也滿腹柔情,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真性情的蘇子便成就了他的不朽——因了,“剛?cè)嵯酀?rdquo;的緣故。李易安這飄搖風(fēng)雨中絕世美神,柔情似水襯起點點相思,“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水做的骨肉綿延著數(shù)縷情思,卻也能剛毅得高呼“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國難當(dāng)頭時,在聚散離合時——,剛性與柔情融入了她的詩魂,也給了我們恒久的綿續(xù)……
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史更是始終闡釋著“剛?cè)嵯酀?rdquo;的理兒。外儒內(nèi)法輔之以道的治國方略把“剛?cè)岵?rdquo;發(fā)揮到了極致,嚴刑峻法以正綱常明法度,內(nèi)修義理道德教化使人人向善,“無為即有為”,若失之以偏頗一味重法則過于“剛”而失活力,若一味尚儒則過柔而難以威懾天下,儒、法、道、陰陽等各家亦在亦剛亦柔相生相成的規(guī)律中發(fā)展,于是有了如此絢麗的哲學(xué)史和文明歷程。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就是對剛與柔最貼切的注解,小到修身齊家,大至中國文化,無不遵循此理。
楚霸王項羽過于剛愎自用終落得自刎烏江功敗垂成;李煜醉心柔靡詩詞無心理政終淪為階下囚國破家亡。這些個失于“剛?cè)嶂?rdquo;把持不好的歷史遺憾便是悖于“剛?cè)嵯酀侥艹墒?rdquo;的惡果。
以柔克剛,以剛制柔,剛?cè)嵯酀侥芟喑桑毼渡钏贾袊幕瘯r,我以粗陋管窺瞥見了她因剛?cè)嵯酀@艷寰宇的絕世芳華……